常见问题
天博官网城市规划新趋势下“花园式”医院该如何建设?
天博官网城市规划新趋势下“花园式”医院该如何建设?花园式医院是近几年经常被讨论的话题,无论是院方还是患者群体,都向往这样的工作与就医环境。纵览国内外各类LEED认证的绿色医院建筑,我们可以提取其中的共性:建筑平面或立面被绿色植物覆盖,营造出赏心悦目的园区环境。但是传统的理念在今后区块融合的Block(释义详见下文)式城市设计中将成为孤岛,不断涌现的城市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放模式)节点、未来社区项目预示了新一代花园式医院的建设必将打破固有桎梏,形成新的园区形态。
Healing Garden这个理念在国外早已被提出,即认为医院不是一个“就医的机器”,而是一个帮助患者“治愈、康复的场所”,医院需要更好地融入自然和景观天博,为患者创造更多愉悦身心的环境及休息、活动的空间。这其实将“花园式医院”的主次解释地很透彻,真正能够同时演绎花园与医院两者特点的方案一定是二者融合且模糊的。
比如传统商务中心项目的设计方案通常只着眼于建筑本身外形立面、指标参数,很少注意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将建筑框定在既有红线内,这样便无形中切断了一层交流关系,而新的设计思路已对此有所回应,比如位于杭州钱塘江岸黄金地带的杭州钱塘湾未来总部项目,将集聚国内外龙头企业、国际组织机构总部、未来产业领域“独角兽”企业总部等,并通过对地下深度、地上高度、产出密度、开发强度的全方位构建,打造全球总部创新地和湾区活力未来城。在方案竞赛过程中,最终入围方案都在表达诸如“生态圈”、“高度交互”以及“建筑对公共空间的引领性”等概念,这预示了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对于传统的网格式规划、圈地式设计已经有了新的想法,为了符合地球村、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方向,不同企业的办公大楼,不同职业、不同状态的人群,将会在同一片区域内工作与生活。
而医院作为单项工程中的巨无霸,同样具有医疗、科研、办公、商务、康复等多种复合属性,与其相关联的人群类型多、范围广,因此医院未来发展将不会局限于“就医的机器”。从多年的医院建设项目来看,其布局、形态、立面日渐趋同化,仅在当地风土人情与体块及立面的转化形式上有所区别,比如,靠近江河湖海的地方,会结合水波或扬帆起航的船只去布局或立面化;靠近山川的则赋予其层次分明的错落形态。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围合感极强的院区本身,然而这也正是当前医院规划设计的桎梏所在。
如果将“花园式”医院作为突破口进行开拓创新,那么对现有医院设计理念的改造首先就应该体现在“花园”二字上,做到医中有园、园里藏医,内外边界模糊化,与周边商业区、文教区、住宅区充分融合,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地区,拥有丰富的绿化、便捷的可达性,提供给就医人群更多复合化、社会化的体验。
自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首次爆发,到当前德尔塔变异毒株再次传播,全国已经有15个省相继爆发了疫情,国内绝大多数省份又再次进入了“非常时期”,回顾为应对疫情而进行的各类特殊建设,从10天建成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到方舱医院、方舱实验室,都体现了特殊时期环境对医院建设项目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地尤为明显:
疫情期间,医院所面临的最大的考验就是对“人的管理”,针对来访人群的目的和去向,医院需要提前掌握,层层把关,才可能遏制住病毒的传播途径,彼时,各地医院的普遍做法是减少院区总出入口数量,同时控制进出院区各楼宇的人口数量。在此期间,医院成为疫情时期管理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感控需要人群分散,另一方面患者群体又不得不就医检查,一些占地面积小、环境一般的老院区无法实现“封闭的院区、来之即走的人流”的理想状态,这种情况下的开放融合的“花园式”院区恐怕会成为管理的噩梦。
在常态化抗疫背景下,医院必须面对一线防疫岗位人员紧缺、人工成本上升及防疫材料成本增加的现实。自疫情爆发以来,口罩、防护服、消毒液和医用酒精等防护消毒用品的需求量呈几何级增长,各类重点区域的水费、电费、燃气费(负压层流净化)等运行成本同比增加明显,一些流程重塑与装修改造的成本也显著提高,医院为了兼顾正常的医疗秩序和有效的院感防控可能需要重新布置并改造排查流程,增加安装门禁管控,增设负压病房、新建或装修改造隔离病区等,这些改造都会带来医院管理成本的增加。
除此之外,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公立医院的实际收入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从医疗业务量来看,2020年公立医院第二季度诊疗人次与出院人数分别为6813.5 万人次和3679.3 万人(数据来源于全国医疗服务情况统计信息)。这两组数据虽都高于同年第一季度,但与2019 年同期水平相比,同比分别下降了18%和17%,主要业务量下降,相关收入也随之下滑。而政府财政拨款方面,2020年公立医院预算为57.34 亿元,相比2019 年大约减少了24亿(数据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部门预算)。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这种不利影响还将会持续存在。
基于难度大、成本高的管理压力,开放型“花园式”院区与常态化防疫看起来确实是一对矛盾体,但同时这也是一个契机,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技术含量的防范、管理手段层出不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可以找到这对矛盾体之间的平衡点。
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自然在治愈过程中的重要性被逐渐削弱,然而当“治疗超过照顾”,当焦虑、抑郁、自闭等精神类疾病越来越年轻化、普及化,当民众整体的健康观念逐渐提升,行业内近年来开始正视功能性花园和园艺治疗师对于病况的积极影响,疗愈花园应用而生。疗愈花园兴起于美国,其以疗愈为目的,旨在通过园林形式的打造,给人带来舒适感,帮助人们减少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压力。不同于城市广场景观,自然因素是疗愈花园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植物是疗愈景观设计中关键的自然元素,增加植物种类,利用不同类型植物进行搭配,使人全方位地感受细节所带来的趣味是疗愈花园的必要条件之一。而针对医院本身,则可以在不同景观节点规划风格各异的庭院景观花园,这也是当前许多大型医院普遍采用的做法。但相对于这种分区域、节点式的景观花园,我们未来真正需要花心思去打造的“花园式”医院应该是一处附加了医疗服务、健康医养功能模块的公共休闲大花园,且对周边是友好的、开放的,人们可以利用工作、就诊之余的碎片化时间享受到自然带来的舒缓与释放。
开放、融合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管理难题,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公立医院可强化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医院成本管控信息化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疫情阻击战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发挥了独特作用,体现了信息化的优势。但仍有一些医院受限于本院发展水平而采取增加人员配比的人海战术,来抗击疫情,效率低下不说,还大大增加了人员成本,因此,这类医院亟需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成本管控信息化水平。建议可分别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保持建设投入。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公立医院应在合理制定预算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水平,购进信息化所需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降低疫情对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利影响。二是整理数据。将日常医疗业务流程生成的财务所需数据从线下迁移至线上,补全信息化系统基础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天博,建立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我们首先看一下商业开发与地产开发的未来趋势,商业综合体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平台,医疗与商业融合的思想也一直在尝试与探索中。商业1.0时代,以传统社区小店、百货大楼等为代表;进入2.0时代,盒子式封闭型的大型购物中心兴起;而今进入“互联网+”时代,小而单一、封闭式、单向性、缺乏互动的商业形态,已然不能满足时下的消费者,取而代之的是注重消费体验和互动交流需求,蕴含鲜活动能的“BLOCK体验式商业”天博。
Block街区的概念来源于美国,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社区规划理论。BLOCK是5个英文单词的缩写:B-Business(商业)、L-Liefallow(休闲)、0-0pen(开放)、C-Crowd(人群)、K-Kind(亲和)。如果说大型Shopping Mall是供人们穿行选择的商业繁华中心,那么BLOCK街区则是一处能让人停留的商业生活据点,街区既要提供居住,又要有丰富的商业配套和休闲配套,可以将街区与国际化、居住、休闲、娱乐、商务等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居住和生活模式,这就是街区独有的生活特点,在休闲中享受生活。
除此之外,该理论的提出所产生的更大意义在于,其对城市空间规划理念的调整——首次以“生活圈”的概念控制城市居住区分级规模。“生活圈”理念,是借鉴世界优秀城市规划理念的成果,以人的步行时间作为设施分级配套的出发点,满足居民在适宜步行时间内的生活服务需求,引导配套设施合理布局。不同的分级控制规模,对应各类配套设施和公共绿地,既保证适宜的步行到达时间,又保证合理人口支撑规模。比如,5分钟走到菜市场、幼儿园,10分钟走到小学、公交站点,15分钟走到中学、轨交站点、超市。
住宅开发也呈现出三大趋势:城市更倾向公共交通,规划对步行会越来越友好,路网会越来越密;地块会越切越小,占地超过9万㎡的楼盘会越来越少,小型社区必将成为市场主流;街区设计更加强调居住和商业的集中融合,底层商业、上层住宅的临街围合模式可能会更多。从“生活圈”概念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趋势,一切均以自身为中心向外扩展延伸,传统商业中心、文体中心、医疗中心围绕使用者、参与者进行布局,或者化整为零,以点连线、线成面的方式合理分配城市资源。大型三甲医院今后作为医疗服务的枢纽,不直接面对初诊患者,而是承接社区医院诊治能力外的群体,社区医院则充分融入社区,成为社区的疗愈后花园,这样构成的H-BLOCK街区才是未来我们真正的“花园式”医院的范本。
城市的发展过程需要我们辩证地去看待,没有绝对一成不变,每个时期有其必然的规律。“生活圈”的概念显然又将商业、医疗、住宅区等朝巨无霸综合体发展的趋势给拉了回来,回归到以生活半径范围为辐射圈的多功能的、融合性的城市节点。医疗作为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服务,同样要适应未来的变化,化整为零、开放融合是较为明显的趋势,相信未来医生、患者、医院的关系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而承接这三者之间的会是环境舒适、绿荫成片、有机渗透的疗愈花园。
包哲韬,周林.人性化设计视角下的社区友好型花园医院模式——以新加坡邱德拔医院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1,(5):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