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天博群众心中的“好当家” 市北7位社区受表彰
他们默默地工作在社区一线,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大事小事跑在前,脏活累活带头干,是社区群众心中的“好当家”
近日,本市对30名青岛市优秀社区党组织予以通报表扬,其中市北区受表彰数量最多,共有7人,他们分别是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员、事迹被拍成电影在全国公映的夏玉波,被老百姓称为“不穿警服的110”的隋金凤,永远把居民放在心上的王文娟,社区“主心骨”梁瑛,居民贴心人王秀华,对社区事业满腔赤诚的栾翠竹,居民眼里的“王管家”王平。
作为老城区,市北区有着邻里相熟、守望相助、人气兴旺等天然优势,而社区党组织在其中起着“连心桥”“服务站”“稳压器”等重要作用。
王平是市北区宁夏路街道台湛路社区、居委会主任,今年57岁。在社区当家人这个基层岗位上,男性并不多,王平凭借着热心和责任,一干就是13年,七尺硬汉成了居民眼里值得信赖的“王管家”。
10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台湛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时,并没有看到王平的身影。原来,社区有一栋居民楼院投诉外卖扰民的情况,王平前往现场处理。台湛路社区共有4017户居民,老旧楼院居多,物业小区少,因此存在的问题较多,王平每天要处理解决的事情就很多。作为社区的“王管家”,他在工作中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只有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考虑,帮助对方解决实际困难,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当天,记者领略到了王平独特的工作方法。走在路上,一名老太太老远看见王平就跟他打招呼。王平很熟悉地走过去,问她去干什么。当得知老太太要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王平提醒道:“过马路的时候慢点,去了超市别老拣着便宜的买,吃点好的”拉着家常中,老太太打开了话匣子,“王,我家里最近”
王平说,他平时经常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和掌握居民的情况,“老太太家里有困难的话,我们会定期上门走访”。
王平认为,社区官虽不大,作用很大;职务不高,水平要高。由于王平时刻把居民冷暖放在心上,居民家里有大事小事都爱找他帮忙。
社区里有一位70多岁的丧偶老人,前些年找了一个新老伴,没想到遭到儿子的强烈反对。老两口无奈,找王平帮忙劝说儿子。王平了解情况后,得知儿子对父亲的新老伴存在误解,于是分别从中华传统美德、法律知识、对后代的榜样等多方面晓之以理地对其进行开导。老人的儿子听后非常惭愧,很快接纳了父亲的新老伴。
由于王平的调解工作成效显著,台湛路社区还专门成立了“王调解工作室”,组织党员一起为居民调解纠纷。
“王几乎每家都能叫上名字,有什么特殊情况,他都知道。”社区居民王女士家住在社区服务中心附近,王平有时候上下班路上就会过去走访一下。有一次看到她家门口有一个大马蜂窝,王平立即找来专业人员帮其挪走,让王女士非常感激,“他真的就像我们的大管家”。
在许多人眼里,社区工作不过是些家长里短、婆媳邻里、鸡毛蒜皮的小事,但王平却有自己的看法:“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聚焦点、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点,因此社区无小事。只有社区和谐了,社会才会和谐。”
台湛路社区老旧楼院多,各种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针对老旧楼院整治的问题,王平带头发动觉悟高、热心公益事业的群众,前后多次登门入户做工作。
2013年的小年夜下着大雪,当所有人都还在家中准备过小年的时候,王平徒步一户户登门慰问,鞋子湿透了,袜子里都结满了冰渣。但在他的努力下,镇江路44号自治委员会成立起来了,王平带头捐款筹集管理资金,居民被他所打动,纷纷加入到楼院自治的队伍中,众筹资金为老旧楼院管理出一份力。
镇江路69号原本是一个脏乱差的开放式楼院,王平号召楼院里热心志愿的居民参与到社区环境建设中。楼院居民感动地说,他们一开始还纳闷大院这么干净是谁干的,后来发现是王每早都来扫地。在王平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邻居加入社区环境建设的志愿队伍。王平又发起居民进行自治,由居民自筹资金,自治家园,自我管理。去年,该楼院成为市北区民生项目,政府投入资金进行改造,曾经的脏乱差大院,如今成了社区园林式花园。
伊春路社区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密集型老城区社区,在狭小的0.617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居住着4800户15000多居民。如何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伊春路社区、居委会主任梁瑛带头绘制出一幅“社区一家亲”的美好画卷。
记者多次见到梁瑛,发现她的耳朵上经常挂着一副耳机,耳机另一头连着她的手机。这是梁瑛工作多年养成的习惯,因为社区事务多,她的手机就是一部移动的热线电话。经常是居民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打来,梁瑛戴着耳机接听,就可以腾出手来将居民反映的事情记在本子上天博。
每天事情很多,但梁瑛解决起来得心应手,这缘于梁瑛带领社区党委积极探索实行的“群众议事出题目、党员定事拿办法、党群干事促解决”的“三事制”工作法。
“只要居民有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就采用这种办法。先是楼组长召集所有相关居民来开会,他们自己通过讨论寻求解决办法,党员根据居民的大多数意见来拿出解决办法。”梁瑛举例说,辽源路22号楼院原来是一个开放式老楼院,有的居民把车开进楼院内停车,这引起一些居民的强烈反对。双方僵持不下,矛盾激化。于是,社区启动“三事制”。
“楼组长召集了楼上所有居民开会,如果70%的人同意停车,就可以停车;如果70%的人不同意,则不允许停车。”梁瑛说,最后经过全楼表决,70%的人不同意停车。于是在居民的监督下,社区拿出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为该楼院设立了挡车柱,彻底解决了这一纠纷。
梁瑛介绍,采用这种方法,社区解决了防盗门安装、困难家庭污水管道维修、房顶漏雨等很多民生问题。
市北区不少社区都属于典型的老旧城区,人员密集天博、社情复杂,一大堆鸡毛蒜皮的繁杂事考验着社区党委为民解难排忧的能力。
市北区洛阳路街道海琴社区、居委会主任夏玉波在“小巷总理”这个岗位上干了19个年头,她心系百姓为民解忧的事迹,曾被拍成《天天我都在》在全国公映,201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员天博。夏玉波针对社区“居民上班我上班、居民下班我下班”的情况,成立“365党员工作室”,提出“有话慢慢说,天天我都在”的服务承诺,组织党员节假日轮流值班为群众服务,实现了响应群众诉求零时差。
登州路街道丰盛路社区、居委会主任王文娟探索创建“党群议事厅”工作模式,有事党群共议、有话党群同说、有难党群同帮逐渐得到了居民的认同。
市北区大港街道青海路社区、居委会主任王秀华在社区创立了“党员跑腿站”,组建起由社区党委和驻区单位党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骨干的党员跑腿志愿者队伍,变“群众跑路”为“党员跑腿”。
浮山新区街道同乐路社区、居委会主任栾翠竹平时非常注重社情的搜集,去年她向市政府提出了为社区60岁以上老年居民购买意外伤害险的合理化建议,并得到采纳。
市北区海伦路街道哈尔滨路社区、居委会主任隋金凤更是被居民亲切地称为“不穿警服的110”,因为她坚持群众有难随叫随到。
作为老城区,市北区有着邻里相熟、守望相助、人气兴旺等天然优势,而社区党组织在其中起着“连心桥”“服务站”等重要作用。近年来,市北区委立足老城区、老工业区实际,全面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了社区治理创新发展。
市北区以居民小区、楼组等为基本单元,以300至500户规模为标准,把全区划分为1064个单元网格和124个拓展网格。在网格设立党支部,在居民楼院设立党小组,在楼道单元设立党员中心户,构建起了“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五级组织架构。建立城市治理网格化平台,每个网格配置网格警、网格员和治安巡逻队、党员服务队,居民群众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APP上报的诉求由平台统一受理,办理情况由相应网格负责人进行监督,畅通了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全面推行党建项目认领模式,深入开展结对共建活动,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分别制定资源清单、需求清单、服务清单,设立民生服务项目,通过引导驻社区单位认领服务项目天博群众心中的“好当家” 市北7位社区受表彰、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服务居民群众,“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在全区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