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天博90后学霸在深圳建了70+个花园治愈无数人
在深圳的各个城中村、学校、住宅区等城市的边边角角,就有数百个这样的共建花园,这些花园全部是由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支持、多方共建,社区居民参与打造的共建花园。
在城市不为人知的缝隙里,居民们自己设计,自己开垦,自己种植花草,在钢筋丛林中建造出一片诗意田园。
自2020年至今,深圳全市已建成300多个“共建花园”,其中,有近80个来自“草图营造”团队。团队主创人员是两位北大高材生,两年多的时间,“草图营造”团队带着当地的居民一起劳作,用“共建花园”的方式深刻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方式与邻里关系。
在小红书上搜索龙华社工街,会有很多打卡笔记。有人在这里拍婚纱照,有人专程到这里打卡,有人在这里找9块钱的良心理发店……龙华社工街正是草图营造在深圳成功营造的第一个共建街区项目。
2020年,这里还像很多城中村那样,几乎没有任何公共空间,居民们已经习惯了把车停在自家楼下,下了班也很少出来活动,孩子们只能在商铺的台阶上玩耍。
共建团队拿出了“卖保险的精神”,和社区、社工一起挨家挨户讲解“共建”的愿景,请居民把车在更远的停车场集中停放。一开始进展得很顺利,但有一位阿姨说什么也不同意:“反正我不同意,除非整条街的人都答应了,我才会答应。”
改造之后,阿姨的车位最终变成街道入口的一个微型花园,在100多米长的社工街上完全实现了无车环境,线性雨水花园让土地呼吸,每天都可以见到老人慢悠悠地在街上散步,随时随地想走就走,孩子也可以在街道上肆意地玩耍。
这个“儿童乐园”原本是一家糖水铺门口的院子,用来堆放杂物和停车。糖水铺的女老板敏姐听说要把院子改成儿童乐园,非常支持,还经常招呼团队成员喝糖水。可是男主人却显得有些不苟言笑。
当儿童乐园即将施工时,男主人表现出了激烈的情绪,冲团队成员大喊“这是我的场面天博官网!”他不同意改造院子,认为这是自家的院子,让外人进来,自己的地盘就被抢占了。
共建团队想到了“威威”。威威是俩人的孩子,在前期开放设计工作坊的时候,威威和20多个城中村的孩子一起,通过贴纸,画画的方式,设计梦想中的花园。他的把烟囱“变成长颈鹿”的妙想也列在了改造方案中。
团队决定把原定的名字“糖水乐园”,改为“威威乐园”。通过“独家冠名”,共建团队敲开了院子的大门。
“威威乐园”终于建成了,威威惊喜地发现,“长颈鹿”真的“爬上”了烟囱。更让人意外的是,男主人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灯坏了,会去扭一扭;彩色地砖踩脏了,会去冲洗;看到共建团队,会笑脸相迎……
草图营造工作室里,有一面墙上专门用来记录“草图史册”,每完成一个项目,就在墙上贴上项目的海报,如今已经贴了几十个。
没有一个共建花园是雷同的,每个花园都有鲜明的社区特色,例如坪山儿童公园的“大人别上来”花园、龙华区创新实验学校的“中草药花园”、洪湖小学的“诗经楚辞花园”等等。这些花园从设计到落地建成,都最大限度地遵照居民或学生的意愿。
共建花园,重在共建,草图营造创始人黄彬凌认为:“这些花园也许看上去比较粗糙,但最重要的是把居民们的想法落地实现,让他们来做决定,获得成就感。”
11月16日刚刚在龙华创新实验学校附属幼儿园开园的“秾育花园”就是根据孩子们的创意打造的共建花园。园中有将近50种植物,30种蔬果香草植物。花园各个区域有不同的名称:“披萨花园”、“火锅花园”、“沙拉花园”、“饮品花园”……这些都是来自于孩子的创意。
花园名字的初始想法来自于设计工作坊,“花园像什么?”“像饮料,像披萨,像沙拉”。于是团队就在种植区域放置了多个种植箱,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小朋友们用罗勒、迷迭香、小番茄天博官网、围成披萨的形状,用菊花代表凉茶种植在饮品花园……逐渐将花园丰满起来。
营造团队为这个不足180平米的花园安排了开园仪式,小朋友带领着大人们参观花园,拿着植物名牌在老师的指导下插在对应的植物旁,拿出画笔在繁茂的花丛中写生,在汀步石画植物彩绘。
在众多花园中,晚晴花园是一个特殊的花园。这个花园的园丁和常客均龄80岁,花园的名字取自“花草含笑意,人间重晚晴”。这是一个建在养老院里的花园,为了了解老人的实际需求和问题,共建团队将25位老人请了过来开办设计工作坊。
不少老人由护工和社工们推着轮椅来参加,他们提出了许多旧有花园的细节问题:下雨时道路很滑;亭子有围栏,坐在轮椅上什么也看不着;装了人工膝盖,有些坐凳太矮了,只能坐在桌子上。看上去已经相当完整的花园实际上并不适合老人。
改造后的花园有许多变化,花园的道路进行了无障碍和防滑处理,老人们可以散步游憩,花箱被抬高,即便坐着轮椅,也可以自如观赏。
土地给予了老人们亲切的回忆,有的老人兴奋地指着各处:“这是灯芯草,这是鱼腥草,这是矾根”。有的老人麻利地种菜,还要相互比赛谁种得快;有的老人想着要给女儿做最爱吃的紫苏鱼……
虽然不同的花园诉求各异,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大人们要一个能遮风挡雨的亭子,想要一张歇脚的凳子,孩子们总嚷嚷着要一个秋千,老人们渴望有一小块地方能够种点菜。
这是团队拉近居民关系小诀窍,每当共建团队在社区初来乍到之际,成员们都会想办法找到一户人家蹭饭。
这个方法与草图营造过往的项目经历有关,当时团队遭到了居民极大的不信任,甚至是谩骂,街道办的主任对团队成员说:“等你们能进居民家吃饭了,再开始景观提升。”这句话被营造团队记到了心里。
饭桌永远是中国人最习惯的社交场合。黄彬凌发现有些居民看上去并不活跃,但只是平时没有渠道倾诉,到了饭桌上就有很多话想说,“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挖掘需求,而是倾听他们的所有想说的一切。”
以前,居民们和业主们普遍的心态是,总想从社区里“捞到点好处”,但是“我们想让每一个人都贡献一点什么,最后一起收获更有价值的公共空间。”
位于龙华区福城街道的章阁社区有一片爱心农场,最初是一块长满杂草的废弃农田,经过共建花园的改造后,变成了一个参与度极高的城市菜园。
一垄垄菜田泾渭分明,四个田心池塘解决了长期旱涝问题,农场中央的方形舞台让居民们有了空闲娱乐的场所。
爱心农场制定了界限分明的管理制度,6块地每块分成7垄,每块地都有一位“组长”,负责当月运营,捐菜,打理,社区进行督导与指导。同时设置义卖奖励机制,定期进行表彰。大家一起种菜,同时也拿出来分享,邻里关系自然就近了。
绝大多数住在章阁社区的居民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农场像社区的粘合剂,让他们原本并无交集的生活归拢到了一起。有人会在农场舞台上跳广场舞,有人曾经在农场里过生日天博官网,有人借着农场组建了乐队。农场办音乐节,乐队伙伴集体请假参加音乐节表演。
改造后的社工街也被居民们开发出了更多活力,时常有居民们来这里拍照,有爱花的阿姨每天都来看看植物的生长变化,附近的幼儿园把这里当成“自然教育课堂”,户外读书巷直到深夜还有人读书……
草图营造脱胎于“北大校园公益营建社”。2016年,还是北京大学在读生的黄彬凌和袁振宇,带着玩儿的心态同其他几位同学一起,将校园一块废弃的角落改造成雨水花园。随后又创办了北大校园公益营建社。
2020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龙华区政府的官员了解到草图营造,于是便请草图营造团队来深圳面谈。双方从下午一直聊到晚饭时间,领导点了份外卖又接着聊,一直聊到晚上十点。黄彬凌感觉到鼓舞:“当时我就觉得他们不像是印象中的那种官员,更像是一个创业团队”。
三年以来,草图营造在深圳的落脚点也一路从福田CBD漂流到了龙华大围艺术村。在两年前改造大和村时,他们就“一眼看中这个不太一样的城中村”。这里依山傍水,有客家碉楼和木屋,有充满诗意的街巷,有各种各样的艺术家。
最近,草图营造团队编制了一本“深圳共建花园实操攻略”,将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汇总到了手册里,“大家都可以按照手册上的指引建花园。”天博90后学霸在深圳建了70+个花园治愈无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