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官网我国南方园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李来荣五金李来荣(1908-1992),福建省南安县人,著名果树学家和农业教育家,我国南方园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毕生从事农业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工作,长期担任教学和科研领导职务,一生著作甚丰,曾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文章90余篇,编著有《南方果树上山》《山地果树栽培研究》《带果园土壤及果树营养研究》《关于荔枝龙眼的研究》《龙眼栽培》《有关柑橘的几个问题》等。为我国果树园艺、农业教育事业以及对中国与新西兰之间的科研交流和友谊作出杰出贡献。
1908年10月27日生于福建省南安县。1926—1930年就读福建协和大学生物学系,1935年于广东岭南大学研究生毕业。1938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园艺学,1941年获博士学位,1939年被选为美国科学研究荣誉会员,并获西格玛赛金钥匙奖,1941年被选为美国农业科学荣誉会员。1941年底在归国途中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滞留在新西兰,在该国科学工业研究部植物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其间为新西兰农业研究作出杰出贡献天博体育官方平台入口。1944年夏,在归国途中被日本侵略者劫持,羁押于印度尼西亚万隆集中营,直至1945年9月。同年12月终于回到祖国。从1946年开始,先后担任福建省协和大学农学院园艺系教授、系主任、院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福建农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兼福建省带植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56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79年当选新西兰皇家学会荣誉院士。他曾被选为中国园艺学会理事,担任《园艺学报》 编委,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园艺学会理事长等职务。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46年秋,李来荣先生到福建协和大学任教,并主持协大农学院及园艺系工作。在园艺系,他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增设课程门类,充实教材内容。他亲自主讲园艺研究课程,并再三教导学生,园艺科学既是一门农业理论科学,又是生产科学,联系实际的田间操作是必要的训练,读蔬菜学的必须会种菜,读果树学的必须会栽培与修剪,读花卉学的必须会管理花圃,实际的生产知识,有时会比书本的知识还重要,不懂实际操作就等于是纸上谈兵。他不但在课堂上强调,而且经常到田间检查,看到哪位同学没有及时地在自己负责的菜圃或花圃中施肥灌水,就及时批评教育。同时指出,凡事必须亲自动手,不要常去麻烦农场的管理人员。他介绍自己在美国大学研究院做博士论文时,从购买实验器材到田间安装实验仪器等,都是自己动手的。
李来荣先生在他回国的第1年里,就多次强调,祖国的农业生产经验是丰富的科学宝藏。他亲自为学生们在田间操作,示范如何制堆肥,他脱下鞋袜,光着膀子,带头把青草、牲口粪便、人粪尿、田土堆砌成一堆堆的堆肥,指出中国的堆肥办法,使植物养分回归土壤,可以维持土壤肥力的平衡,避免因施用化肥而造成土壤板结,是科学的积肥和施肥方法。同时又指出中国的轮作、套作和间作办法,是在最小面积土地耕作,取得最高产量的最好办法,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优良耕作方法,比外国的办法优越得多。作为一位刚刚学成归国的农业科学家,教学时从不提“外国月亮好”,而着重强调“月是故乡明”,引导学生重视自己国家的丰富农业科学宝藏,启发大家去认识祖国的农业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发扬光大这种研究,这种语重心长的教导在他的学生们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李来荣先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们的意愿,耐心地启发大家去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题和专业,鼓励并帮助大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学生后来有许多都从事于教育与科研事业,虽然所从事的专业各不相同,但都在自己所在的行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一切都与李来荣先生的亲切教导是分不开的,李来荣先生所教导的科学方法与思维方法,在他们的一生之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2017年10月20日,福建农林大学与新西兰校友会共同敬立李来荣铜像,以缅怀著名园艺学家李来荣先生毕生对我国园艺事业以及对中国与新西兰之间的科研交流和友谊作出的杰出贡献。
李来荣先生是位卓越的科学家,他学识渊博,不仅精通园艺学,对生态学、土壤学、科研方法学等也颇具造诣。他潜心果树理论研究和著述(论文约百篇、专著9部),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长期进行果树上山和丘陵山地红壤利用改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为确定我国“果树上山”方针及促进园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李来荣先生针对华南地区多山的生态特点,总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衰经验教训,认为我国带地区的生态环境应成为我国农业(果树园艺)及科研的重要基地。在以上的指导思想下,通过长期的潜心探索与系统的科研实践,从而指导农业(果树)生产的发展。李来荣先生长期的实践工作均围绕上述的研究方向。早年在美国攻读博士的论文即为果园土壤渗透的物理作用。20世纪40年代初天博体育官方平台入口,成功地在新西兰作了“中国与美国在水土保持方面的比较”的报告;20世纪50年代初,总结了福建诏安走马塘柑橘上山的经验,1952年5月在《福建日报》发表“开山、用山、养山及果木上山”的文章;20世纪50—80年代坚持深入果园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发现、解决生产问题;与此同时,发展完善了“农业(园艺)调查研究法”(见《柑橘营养与施肥》)。1981年4月,出席在美国加州召开的国际地理学会的“农业发展与土地利用”学术会议,李来荣先生提供了“关于丘陵红壤的利用、改良与果树上山的关系”的书面报告。其间先后出版了《福建省走马塘山地种植柑橘的经验》(1954年)、《南方果树上山》(1956年)、《山地果树栽培研究》(1966年)、《带果园土壤及果树营养研究》(1988年)等专著,提出了系统的“果树上山”的理论。
经过长期的科研实践和理论研究,李来荣先生提出了带丘陵山地红壤改良熟化的三大环节:合理布局、水土保持、土壤改良。他与团队探明了红壤果园土壤熟化规律(即果园土壤熟化正常演化模式与非正常演化模式),填补了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空白,同时对指导华南地区红壤果园土壤改良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此外,在带果树营养诊断指导平衡施肥方面也作出了系统的贡献,尤其是柑橘营养诊断指导合理施肥,已在福建省等大面积产区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1942—1944年,李来荣先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滞留在新西兰,在新西兰科学工业研究部植物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其间除了与本身业务有关的土壤与生态方面作出科研成绩外,还作出三大突出贡献:第一,与当地广东籍新西兰菜农一起解决了17万多盟军登陆南太平洋群岛后所必需的新鲜蔬菜供应问题;第二,从美洲引进新的水果——油梨,不仅供应新西兰国内,还大量出口,今天油梨已成为新西兰的重要水果;第三,克服油桐树的花性比例失调,从而大幅增产,解决了战略物资桐油的供应。以上三大重要贡献,足以说明李来荣先生具有卓越的解决科学上和生产中突出问题的能力。
李来荣先生是第一个到新西兰工作的中国科学家,他为中国同新西兰的友好往来当了开路先锋,一直受到新西兰政府的重视。1979年,李来荣先生率领中国科学院植物学代表团访问新西兰,受到该国相关部门的热烈欢迎,被聘为新西兰科学院名誉会员和新西兰皇家学会名誊会员。1980年,新西兰总理马尔登访问中国,到厦门时会见了李老天博体育官方平台入口。1986年和1991年,新西兰驻华大使等到李老家探望,盛赞李先生对新西兰的贡献;1988年4月,新西兰副外长怀尔德一行专程到厦门鼓浪屿李老家中探望,在晚宴上,新西兰外交部助理秘书长(前驻华大使)说:“中国有,我们新西兰有李来荣”。
鉴于李来荣先生对新西兰园艺事业的贡献,2015年2月19日,新西兰皇家学会植物与食品研究院正式宣布,为纪念李来荣先生1942—1944年在新西兰园艺科学研究工作中作出的卓越贡献,并为了进一步加强中新科研合作,特决定设立李来荣研究基金。该研究基金,不仅是我国园艺界的光荣和使命,而且可为加深中新园艺科研的合作起到应有的作用。该基金将颁发给中国园艺界的科研人员,作为赴新从事相应活动的经费。
李来荣先生早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立志归国报效,为祖国的农业建设贡献力量。他历时4年(其间2年多滞留新西兰),旅途万里,度过三次死亡威胁,不畏任何险阻最终回到了祖国。他的崇高理想以及他一生的学术成就,堪称我国园艺学界的一代宗师。李来荣先生的不朽精神将永垂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