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回首来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展望前路,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我们党一定能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首场党代表通道上,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记者向代表提问:“历史会怎么样记住今年的党的二十大?”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谢春涛代表回应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未来五年以至更长时间的发展作出规划和部署。“一定会对中国未来发展起着重要引领、推动作用,一定能够使中国式现代化更稳、更快、更好地推进。”
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全过程人民制度更加健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于吉红代表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进一步科学谋划,报告内容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开局起步至关重要,我们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进。”中国建筑五局、董事长田卫国代表说。
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绘就了中国现代化第一份蓝图:建设160万公里公路、约16万公里铁路、3个世界级大海港、三峡大坝……
如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天和”驻太空、“祝融”探火星……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已远超孙中山先生当初的设想。
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上海市松江区委程向民代表说,正是因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松江区从房地产占“半壁江山”的近郊区,跃升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未来还将秉持新发展理念不动摇,唯实唯干、加快高质量发展。
习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冯俊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深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并首次提出了九个本质要求,这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旨归意义、目标任务、实现途径等,具有重要价值。
迄今为止,全球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和不超过10亿人。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无先例可循,是人类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站在时代潮头,习总远瞩,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棋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守正创新走出的新路,把握人类发展的规律,立足中国大地,为人类社会整体实现现代化开辟了新路。
“人民生活品质高,很安全;生态环境很棒,山清水秀,这才是21世纪生活应该有的样子。”第二次参加中代会报道的埃塞俄比亚通讯社记者贝雷克特·西赛深有感触,“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200多年的现代化道路,令人惊叹。”
“我们党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1年11月11日,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总指出,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能在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实现现代化,这无疑是对人类进步事业的巨大贡献。”肯尼亚国际问题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表示,中国的成功实践为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作出表率,即各国应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从采煤沉陷区数万居民搬进新居,到西露天矿的生态蝶变,辽宁省抚顺市不断以发展成果惠及百姓。抚顺市委来鹤代表说,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既利当下又利长远的福祉。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当“世界怎么了、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在全球回荡,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的高度,进一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党代表通道上,年近八旬的菌草专家林占熺代表分享了菌草从中国走向世界,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力量的故事。
“菌草援外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林占熺说,从南太岛国到非洲、拉美,许多人通过种菌草、种菇,摆脱了贫困,改变了命运。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认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开辟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
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两条铁路在此交会:一条是一百多年前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一条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配套工程京张高铁。
从打破“中国人不能自建铁路”断言的“争气路”,到引领智能高铁的“先行路”,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两条铁路见证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折射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
“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世界将对中国道路有全新的认识。”2022年新年伊始,习总考察北京冬奥筹备工作时说的话,意味深长。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
“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全过程人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习总指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龙海波说,我们党提出的这些重大原则是对以前探索经验的总结,是对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全面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新境界,指引我们今后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定不移在新时代新征程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新时代十年创造的伟大成就、实现的伟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总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必须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川代表说,要自觉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忠实践行“两个维护”,让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十年砥砺奋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鞋子合不合脚天博官网入口,只有穿的人才知道。”湖南省郴州市委吴巨培代表说,十年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当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水青山真正成了金山银山。实践证明,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
“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报告亮出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呼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红船起航地”,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过去19年间,96345服务热线小时“不打烊”,累计接听电线多万次,群众满意率超过99%。
“红船,凝聚着党人的初心和信仰,初心和信仰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96345社区服务求助中心党支部骆叶青代表说。
改革开放,是前进道路上的不竭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在生态方面,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关键要进一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报告科学回答了复杂形势怎么看、高质量发展怎么办等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指明方向。”辽宁省阜新市委胡涛代表说。
作为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市经过20多年努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已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反复研读报告,福建省晋江市委张文贤代表更加坚定信心:“我们要立足新起点,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以开放姿态拥抱全球市场。”
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越是接近胜利的彼岸,越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面向未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代表心潮澎湃:“从‘雪龙’号到‘雪龙2’号,‘双龙探极’背后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跃升。我们将以极地探索的热情和勇气,不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攻坚克难、破冰前行!”
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汇聚起14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伟力,我们就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本报讯(记者 方慧)10月16日,中国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习总在大会上的报告在全省教育系统引发热烈反响。我省教育工作者纷纷立足本职工作,积极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下一步落实报告精神的工作规划。
“习总所作的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省教育战线广大党员干部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尹洪斌说,“我们一定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在新起点上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动教育现代化,努力让人民群众收获更多幸福感,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贡献更多教育力量,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贡献更多河南力量。”
收看学习习总所作的工作报告后,河南教育报刊社、社长唐泽仓倍受鼓舞:“作为教育宣传工作者,我们要时刻铭记总的殷殷嘱托,切实加强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我社报刊品种丰富、教育宣传资源聚集的优势,策划推出一批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专题、专栏和报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全面宣传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讲好中国教育故事、河南教育故事,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最美教师、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周荣方表示:“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愈演愈烈,面对的矛盾和问题更加错综复杂,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在变局中将‘中国党的全面领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不变的力量夯实在学生心中,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让青年学子以不变的‘信仰初心’,走进社会大课堂,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未来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河南省政协、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振奋地说:“我们一定要牢记习总的嘱托,把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牢牢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干上,继续坚持到农民中去、到生产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研究成果融入到粮食增产中,让中国人饭碗里装上更多河南生产的优质粮,确保河南粮食生产这张王牌更加闪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作为一名从事特教事业23年的“80后”教师,全国最美教师、安阳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梁琰有着满满的自豪感。“从党的‘关心特殊教育’,党的‘支持特殊教育’,党的十九大‘办好特殊教育’,我们共同见证了特殊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我要在以后的工作中,牢记使命,谦虚谨慎,热爱特教事业,力争让每一个残障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折翼天使插上梦想翅膀作出自己的贡献。”梁琰激动地说。
一年多来,我省在课后服务上不断探索、做加法,已从最开始的重推广、重数量转变为“量”“质”并举,助力“双减”减出实效、减出深度。今年,郑州市金水区等21个区(县、市)被河南省教育厅认定为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示范区。
自“双减”政策发布以来,全国各地都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等为核心任务,让教育更好地回归校园主阵地。面对新时代的教育命题,如何实现“不减责任、不减质量、不减成长”目标?我省各地在保障工作上各有妙招儿。
组建8个教育集团,实施“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办学模式……为推动课后服务工作有质开展,2020年,许昌市魏都区以教育集团创建为抓手,统一区内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人员使用、资源调配,丰富优质课后服务资源。此外,为了确保课后服务阳光运行,该区还推行“三备案”“三公开”机制,即给学校的课后服务方案备案、课程设置与安排备案、收费标准与发放明细备案;收费公开、发放标准公开、发放明细公开。学校公示、教育部门审核,确保上下联动一致。
宝丰县将课后服务探索搬上县政府常务会议,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统筹推进的“宝丰模式”,并以“质量再提高、效能再提升”为目标,盘活供给侧,紧扣需求端,进一步全面深化全县的课后服务工作,把困扰家长的“4点半放学”烦心事办成利民惠民的暖心实事。
邓州市在“双减”政策发布前,挑选出6所乡镇小学、5所城区小学进行调研,出台《邓州市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的意见》,综合施策,为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拿出条文依据。今年3月,邓州市十五届人民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决定“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所需水电费用,以财政补贴的形式纳入年度预算”,为课后服务工作平稳有序、持续健康开展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2021年10月,郑州市率先在全省发布《郑州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实行学校作业总量审核监管制度、课后服务实行免费制度,进一步健全常态化排查机制,完善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制度等,从校内校外监管上保障课后服务的开展。
作为开封市的教育大区,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将其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各校成立学生课后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家校衔接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检查考核制度、安全管理制度、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以及学生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等,确保课后服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纪工委监察组把落实“双减”工作列入监督和日常监督的重要内容,联合相关职能部门,采取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突击检查等方式,对各学校课后服务情况明察暗访,紧盯问题短板,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确保课后服务不打折扣……
“双减”政策实施初期,家长群体在社交平台、网络论坛,围绕“是否让孩子参加课后服务”“课后服务收费”等话题展开讨论,甚至有人直接在网上评论:“不能把课后服务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要因地制宜、因校而异……”
为保证课后服务质量,使学校、家长、学生三方满意,林州市教体局通过建立三方良性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开展家长问卷调查等策略,把控、优化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同时,将课后服务内容精准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受益。
为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商丘市梁园区聚焦学生全面发展,按照“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多方参与、因需提供”总体原则,扩大课后服务范围,防止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该区还打破年级、班级界限,引领学校提供多种类、多形式、多元化课后服务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长,让教育更有温度、课后服务更有深度。
为了盘活供给侧、严控操作面、紧扣需求端,宝丰县不搞“一刀切”,不设置“规定动作”,突出校际差异化服务,挖掘本地汝瓷文化、红色文化、魔术文化、曲艺文化等资源,把课后服务由校内向校外延伸,使学生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厚植家国情怀。
为了捋顺全市课后服务工作机制,邓州市建立市、乡、校课后服务工作网络,上下联动,稳妥推进课后服务工作的同时,加大督查力度,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2021年,漯河市教育部门牵头开展专项课题研究,面向全市学校征求建议,相关课题内容聚焦本市课后服务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全市学校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提供了可行性较强的解决方案。
2021年以来,洛阳市涧西区注重靠前服务,将课后服务分为两类(配餐+午休、下午课后服务),在服务时间上及时回应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作息时间的调整,并在学校设置滞留室,守护未被家长按时接回的学生,实现家长“随到随接”“无缝对接”。
为了均衡课后服务过程中校与校之间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卫辉市不仅投入大量资金对中小学的音体美物化生等功能室的设施进行更新,以及“互联网+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建设,完成千兆到校、百兆到班的教育城域网,还巧借社会服务资源,保障139个录播教室之间能够实现课程同步教学,拓展课后服务外延,逐步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确保每所学校都能开展多样化的课后服务社团。
我省是教育人口大省,但各市(县、区)因地势、经济等原因,教育人口分布并不均匀,教育资源也存在一定差距,要因地制宜,让我省课后服务工作推行的更接地气。
课后服务,延长教师工作时间的同时,也减少了教师的学习教研时间。保障教师的权益,也是课后服务工作开展的重点之一。
2021年11月,省教育厅印发《河南省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要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应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学校要根据课后服务开展情况,修订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等方式,保障教师学习、备课时间及休息权利,切实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在省级文件的指引下,我省各市(县、区)纷纷拿出具体方案,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支持教师更好地发展——
宝丰县完善课后服务教师补贴机制,向每生每天象征性收费1元钱,并由县财政每年投入300万元,对参与课后服务的老师进行奖补;加强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强化县级相关部门之间沟通联系,遴选输送专业人才,补强课后服务师资力量,积极推动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向校园聚集。
许昌市魏都区将课后服务与区管校聘改革相结合,由区政府出台《教师区管校聘工作实施方案》和《中小学岗位工作量标准》,让教师在完成区管校聘工作量的基础上,自愿参加课后服务工作,按劳取酬,激发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动力与活力。
为解决教师工作时间长、负担重的问题,郑州市金水区通过发放“弹性时间券”、采取机动下班等措施缓解教师压力。
为了减轻校内师资不足等压力,林州市充分发挥本地红色资源优势,投资5亿元建设红旗渠精神营地,丰富课后服务育人能量场,把服务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常态化开展社会实践教育。
引进社会力量扩充师资来源,吸纳体育艺术科技工作者、大学生志愿者、退休教师等群体加入课后服务……这也是我省多地扩充师资的重要途径。
课后服务绝不是简单地看住孩子、解决放学后无人接送的问题,它给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成长路径。郑州“官方带娃”模式等河南课后服务经验接连被教育部点赞,是我省课后服务工作进一步提质的基底。未来,期待全国课后服务工作中有更多“河南经验”被挖掘。
编者按:今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劳动课程怎么开、劳动课怎么上、劳动实践场地怎么规划……成为许多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期,3位河南教育名片学校的校长,专门结合本校工作实际,解答相关疑惑。
长垣市第一初级中学一贯重视劳动教育,《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让我们更有底气——我们的做法是对的,而且在很多方面已经走在了同行的前列。
劳动为“五育”之一,非一门功课、一个学科可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所以,劳动教育要走出教室、课本,走向家庭、自然、社会。劳动教育要明确课程标准:劳动教育不等于劳动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教育,重在劳动意识、巧在劳动技能、高在劳动品质、贵在劳动精神。劳动教育难在没有教材,需要学校独立自主研发劳动课程。因此,我们组织教师团队,编写了第一本《劳动学案》,列出了学生劳动清单,明确规定班主任为劳动教育第一责任人,所有教师要会劳动,并能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从来不缺资源,缺的是整合意识。我们学校是全寄宿式学校,除了把常规的校园卫生打扫承包给学生,我们还把餐厅、寝室及厕所卫生打扫也承包给学生。我们把校园绿化带开辟为“开心植物园”,桃李园开辟为“开心农场”,果蔬成熟了就开展“校园采摘”。我们与乡村学校联合办学,并租赁了专门的土地,开辟了“田园课堂”。
劳动教育,往大了说要打通课内外、校内外,把劳动的内容延伸到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往小了说要不断挖掘丰富内容,形成学生的劳动意识;往深了说要不断拓展教育内涵,借助劳动工具,磨砺学生的思想和成长。由此,劳动必须以课程来引领,没有课程支撑,劳动只是活动而不是教育;没有课程主题,劳动只是参与而不是觉悟;没有课程研发,田园只是场地而不是基地;没有课程拓展,教师只是讲师而不是导师;没有课程图谱,劳动只是堆砌而不是规划。
学校课程:餐厅课程、寝室课程、清扫卫生间光荣课程、百草种植课程、开心农场课程、校园采摘课程、教室卫生STEM课程等。
基地课程:耕读课程、种植课程、南瓜课程、厨艺课程、推磨课程、游泳课程、特训课程、徒步黄河课程等。
我们把为劳动教育而研发的劳动课程提炼为一个公式:劳动课程=课程目标+活动体验+团队合作+迁移应用+意义点拨+精神传承。六个要素齐全,才算是真正的劳动课程,才能达到劳动教育的效果。
从择菜洗菜、清洁卫生,到种植蔬菜、饲养家禽,再到使用与维护家用器具,这都将成为“新课标”体系下孩子们必须掌握的劳动技能。郑州市惠济区香山小学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探索出了自己的劳动教育特色。
学校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社区为半径的劳动教育课程圈天博官网入口,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课程体验中成长。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开发了“节气与农耕”课程,在寓教于乐中深化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有了完善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学校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将劳动教育朝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划分“农耕园”,让每个班级都有一块“专属地”,低年级是蔬菜区、中年级是中草药区、高年级是农作物区。学生在“农耕园”里种植小麦、采摘棉花,看艾草迎风摆、蒲公英低头笑。从松土、种植、除草、施肥、除虫到收获,孩子们完整地体验了农作物的生长过程。真的是过程即课程,田地即天地。
学校教学楼边绿化带里也种植有农作物,校园废旧轮胎里种植的蒲公英、红花草成为别样的风景。学校餐厅专门保留一个空间给学生制作美食,满足节日与美食课程的需求。教学楼内的花草学生每人管理一盆,图书室、实验室、艺术空间等全部由学生维护。在校园生活的点滴之中,劳动教育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学校结合学生年龄、经历特点,利用劳动主题月、寒暑假劳动作业等契机,为不同年级学生定制劳动清单、劳动主题,推动劳动课程持续向广度、深度探索。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进黄河滩区做志愿者,走进食品加工厂感受惠济面食情怀,走进社区开展文明礼仪宣传天博官网入口、环境卫生监督、公共秩序维护等活动,不断丰富劳动课程的育人内涵。
学校组织专、兼职劳动课教师,深入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观念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将劳动教育与学科进行融合,强调“做中学,用中学”,让劳动教育更贴近生活。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注重挖掘劳动育人价值,让学生在学习和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清丰县第一实验小学借此东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劳动系列课程。在课程实施中,学校创新劳动教育方式,丰富劳动教育载体,确保让劳动教育“实”起来、“活”起来。
学校本着“以劳树德育美、以劳增智强体”的宗旨,建构课内外相结合的“绿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独立设置劳动课程。一至六年级,每班每周一节劳动课,配备专任教师,由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实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课内劳动文化课程与课外劳动实践课程相结合,实现劳动教育常态化、主题化、年级特色化,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元素,开设校园环境美化、垃圾分类、走进植物世界、物品整理、烹饪与营养等课程,并对课程进行统筹设置,低年级以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正确的劳动观为重点,中年级以初步感知劳动中的美和培养劳动兴趣为重点,高年级以感知劳动中的美并创造美为重点。
学校开辟“耕耘农场”,设计农耕文化墙,划分班级责任田,为师生打造校内劳动课程实践园,根据时令种植小麦、油菜、花生等,学生全程参与管理,从中学习耕作知识,体验劳动艰辛,感受劳动快乐。拍摄“耕耘农场——二十四节气”系列微视频,打造“耕耘农场,四季如画;百年实小,亦诗亦景”的独特文化。
学校还整合家校社生活资源,开展劳动教育。家校社联手挖掘家庭生活元素,鼓励学生在家里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务,如做饭、洗衣、整理房间、修理电器等;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等参加社会性服务劳动并在劳动课上进行分享。学校采取跟踪调查、学生撰写报告等方式检验成果。
为开辟更丰富的劳动育人课程,学校整合社会项目资源,构建劳动教育大课堂,形成联动劳动实践模式。联合清丰县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定期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组织参观学习、种植讲座等活动,让学生接受全方位劳动实践教育,经历完整的研究性学习过程。
“在河南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学校书法社团选送的作品《劝学诗》荣获艺术类一等奖。剪纸社团参与创作的‘剪纸花·民族情’百米长卷剪纸作品荣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近日,谈起学校社团取得的成绩,巩义市子华初级中学校长李五民有说不完的话。
为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巩义市子华初级中学在保时间、提质量、拓渠道、出特色的实践中,形成以课后作业辅导为主线,以多重保障、多元服务、评价为一体的“1+X”特色化课后服务,效果显著。
学校教师坚持每天指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和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既有效避免了过重的作业负担,也解决了孩子做作业难、家长辅导难的问题。
学校根据教师特长和学生需求,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开设了体育类、艺术类、文史类、科技类、实践类五大类别26个社团,还引进校外资源,开设了拓片社团和烘焙社团。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申报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了学生多元发展。
2021年,学校还开展了暑期托管服务,聚焦“养习惯、炼性格、育大德”三大功能,优化课程设计,开设了社会与人文、数学与科学、艺术与审美、生活与品质、体育与健康、家乡文化六大类特色课程。
学校还创新实行三维评价机制,一是效果性评价,学年结束由学生、家长填写课后服务课程评价单,对课后服务的效果进行星级评价;二是展示性评价,开展特长节、读书节、科技节、诗歌节等活动展示学生课后服务成果;三是发展性评价,在课后服务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其提供平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我们深知课后育人工作的责任和意义,所以一直在丰富课后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努力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积极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助力‘双减’提质增效。”近日,夏邑县第二初级中学校长杜国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为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夏邑县第二初级中学从精从细从深挖掘资源,贯彻落实“5+2”课后服务工作要求,力求把课后服务作为学校与家长的“连心桥”,走好教书育人的“初心路”。
学校始终秉承“立德树人”育人理念,科学构建“教师辅导答疑+学生社团活动+校园特色活动”三大模式——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围绕学科类、语言类、美育类、体育类四大模块开设共15个社团课程;结合重大节日、庆典等,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文艺、劳动等特色活动,竭尽所能为学生成长蓄能。
学校以儒家文化为底色,精心设计书香园、数思园、“六艺”墙等文化景观,设置“名著推介长廊”等,让每一处景观、每一幅画、每一句话都尽显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为开展课后服务营造幽雅浓郁的环境氛围。
学校严控作业总量,优化作业设计,因材施“练”,实施分层作业,创新作业形式,严把质量关。家校联动,让学生接受多元多渠道的熏陶和锻炼。大胆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创新全员育人机制,全面改革评价方式,切实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组委会授予智利红的颁奖辞:走基层,打基础,论文写在大地上;重实战,求实效,研究着墨田垄间。城里来、乡村住、花间走,乡亲们都喜欢你的不见外;搞规划、讲专业、做指导,振兴乡村催得幸福花盛开。你是“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师——智利红。
在“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师发布仪式最后的大合影环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教师智利红怀抱一束与众不同的鲜花站在中间格外显眼,这束花是河南省职业技能大赛插花一等奖作品,花朵全部由智利红精心培育,大家都称它为“幸福之花”。智利红既教种花,也教插花,靠着她传授的果木栽培技术,很多农民朋友已经过上了小康的日子,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农人”,同时,她的学生也在种花育果中实现了各自的人生理想。
记者近日来到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洛阳分院),见到了这位走上讲台为学生授业解惑的“博学恩师”、走下讲台为农民朋友传经送宝的“多面教授”,倾听属于她的教育故事。
可能是因为时常和学生在一起,今年已经51岁的智利红看起来仍然非常年轻,没有教授的严肃气质,笑起来爽朗干练,交谈时柔和亲切。
聊起占据人生大半精力的助农生产,智利红的眼里总是闪烁着光芒。可回忆起儿时,她又清晰地记得挨饿的经历。
“我小时候家里特别穷,一天三顿吃红薯,小学三年级前从没吃过白馒头。正是经历过挨饿的苦,所以我从小就立志要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和农村的落后面貌,成为一名农技工作者。”智利红说。
为了实现人生理想,1990年高考后,智利红毫不犹豫报考了中国农业大学。凭着对农业的热爱和对教师职业的向往,1994年大学毕业后,面对许多更好的就业选择,智利红仍义无反顾地进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教书,从此与教书育人和农业生产结下了不解之缘。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学在农大、干在农校,智利红这一干就是28年。
做科研、指导年轻教师专业成长、负责学校行政工作、帮助农户和企业生产……作为学校唯一的教授,智利红每天的工作千头万绪,但为学生每周上的8节课却雷打不动。
采访当天,记者见到智利红前,她刚给学生上完一节园艺实践课。受疫情影响,学生一直在上网课,智利红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学生了,就在采访的前一天,学校终于开始线下授课。为了让学生更好消化前期网课中的理论知识,智利红赶紧安排了一节实践课。
教授教学有啥不一样?“课堂打基础、课外重实践、竞赛促提高、顶岗做检验”,拥有多年教学经验和丰富教学资源的智利红,对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有自己的一套法宝。
大四学生周春悦已经连着两学期上智利红的课,今年又是班里的班长,和智利红接触的机会更多了。“智老师喜欢让我们在课上动手又动嘴,动手设计插花作品、动嘴讲解设计思路,培养我们的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她看来,智老师的课总是特别有意思,幽默风趣、深入浅出。
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同样不可忽视,在智利红心中,育人始终放在第一位。智利红告诉记者:“农业院校的学生将近90%出身农村,孩子们从农村来到农校,好像总也离不开一个‘农’字,刚开始的时候就不太乐意学,所以我就特别注重言传身教,和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培养他们懂农、学农、爱农的情怀,要让学生明白,我们捧起的是人民的饭碗、保障的是人民的菜篮子。”
采访当天上午10:00,两节课结束,智利红回到“河南省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智利红名师工作室”——除了上课,她每天在这里待的时间最长。
刚坐下没几分钟,学校思政课教师乔利军就拿着教案找了过来。乔利军今年要参加全省优质课大赛,试讲前她想再让智利红把把关。
简单几句交谈,智利红就发现了困扰乔利军的难题,小到讲课的语速、微动作,大到课堂上的环节设计、学生的参与程度、课程反思,智利红事无巨细地一点点传授经验。
“智老师不仅是我们生活中的‘知心姐姐’,更是我们专业成长上的‘超级偶像’,她的教学经验特别丰富。只有经过智老师指导,我心里才会有底气、有自信。”乔利军不好意思地说。
还没送走乔利军,智利红名师工作室的李月霞老师也敲响了门,想要和智利红商量一下接下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赛学生的选拔工作。其间,智利红的电话也没闲着,一个接一个地响,电话那头要和她沟通的是申报国家教学成果奖的准备材料。
10:30,楼道里安静下来,学生开始上课了。智利红也站起来爬了两层楼梯来到艺术插花实训室,李月霞今天就在这个教室选拔参赛学生,智利红不放心一定要来看看。
智利红名师工作室的第一位核心成员是许文营,从2001年入校第一天开始,他就跟着智利红学教课、做科研,如今已经20多年,他自己也在智利红的帮助和影响下从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成长为学校里为数不多的副教授。
作为和智利红共事时间最长的人,说起“恩师”,许文营也有说不完的敬佩:“她带学生顶岗实习,和学生一起打地铺,大冬天里一住就是几个月;带老师参加比赛,从头跟到尾,对待年轻老师的事比自己的事都上心。在学校,谁不说智老师的好!”
近年来,经智利红指导和培养的青年教师都成长迅速,参加省级优质课、技能竞赛、教师能力大赛、说课大赛等,获得一等奖5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6个,为学校培养了副教授4名、讲师5名。看着年轻人一个个成长起来,智利红心里有说不尽的骄傲和成就感。
忙完所有工作已是中午12:30,智利红到学校食堂简单吃了一碗面条后又再次返回办公室处理工作。在智利红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本最新一期的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北方园艺》,期刊中收录了她和工作室成员的最新研究成果——《洛阳地区切花芍药设施促成栽培技术》,作者一栏中,洛阳市美冠园艺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亚静的名字格外引人注意。
2000年,智利红在主持国家项目时认识了当时刚刚毕业的李亚静,一个想搞牡丹种植,一个会搞牡丹种植,俩人一拍即合。
这些年,智利红科研团队为洛阳市美冠园艺有限公司不断输送技术指导,帮助企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也创造了鲜花种植的一个又一个突破——面对乡亲们种植的油用牡丹产量不高、品质不佳的问题,智利红解决了种植难题,盛果期的牡丹籽粒亩均产量150公斤以上,大大提高了种植户的收入,让乡亲们获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洛阳市偃师区寇店镇常村村民杜万国这些年通过种植果树实现了发家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软籽石榴种植大户。而这一切幸福生活的开始,也要从认识智利红说起。
几年前,杜万国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大量空地,想要种植果树,但是苦于没有经验,就联系上了智利红,想要智利红给予指导。
了解情况后,智利红二话不说就邀请洛阳市农业局园艺站的专家团队多次前往杜万国的果园进行调研规划指导,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市场竞争等多方面考虑,最终确定了种植方案——种一部分石榴、一部分葡萄、一部分桃子,三种果树的种植和收成季节不同,既能缓解人力压力,又能物尽其用,增加收入。
这些年,尽管智利红在城里安了家,也把父母接到了城里享福,但她却往农村跑得更勤了。智利红说:“我是一名老师,还是一名基层农技工作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三农’情结是从小就刻进我骨子里的。”
智利红的微信头像是一个头戴斗笠、手抱水稻的小姑娘,记者眼前的智利红也正像这个小姑娘一样,持续将智慧播撒在农民增收的大地上。
智利红是较早从农村走出来的一批大学生,大学期间又是班里的团支书,能力非常出众。毕业分配时,改革开放劲头正足,许多大企业和研究所都向她抛出橄榄枝,但是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竟一声不吭跑回老家,在一个不起眼的农职学校当起了老师。
不熟悉的人为她惋惜,放着优秀单位不去,为何偏要去受农业的苦?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智利红生在农村、学在农大,在最接近泥土、接近“三农”的地方她才能干得起劲,也凭着这颗爱农、助农的赤诚之心,让她在鲜有女性专家的农业领域一往无前。
正是这种淡泊名利、为农情深的性子让智利红“择一业而终一生”,在职教扎了根、在助农生产中生了情。
面对学生,她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懂农、学农、爱农,为学生人生出彩插上飞翔的翅膀;面对农户,她耐心指导,为农民增收助力,让乡亲们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面对学术,她潜心钻研,擦亮农林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金字招牌,主持了一大批引领职业教育教学创新改革发展的研究项目。
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习总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需要一代代中国人矢志不渝为之奋斗。巾帼不让须眉。扎根职教,智利红为中原大地的花果丰盈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这“最美”,当之无愧!天博官网《教育时报》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