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街子村,是麦积山下东柯河河谷中一处的历史文化名村,三国马谡、唐代杜甫都在此留下足迹。然而,这承载了厚重历史记忆的古村在城镇化进程中被裹挟前行,破败的院落与参差的各式民宅数量不断增加,古村的风貌面临衰颓。
项目167#院位于老村古街十字路口,样式保存较好的老院落之中。该院由三户村民共用,包括一栋沿街木构两层商铺和一处院落后侧的临时用房。
在本项目中,最为关键的操作是沿街商铺的重构设计策略。相比50年设计年限的现代建筑,已历经百年、存在诸多问题的老商铺给使用它的三户村民带来了结构安全隐患和使用不便,按照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耗费过多且适用范围太窄,并不具备推广价值。
因此,我们与当地工匠对原有建筑进行整体评估后,决定采取落架大修的策略,并通过大修过程中的设计提升措施来达到建造体系的重构。
此次重构的核心在于设计与工匠技艺的结合,以传统材料和工艺实现建筑更新、复生历史环境天博官网入口。设计在原有的木结构基础上,通过抗震分析与结构计算天博官网【乡建名师】苏童及代表作品,提出了对传统基础的改造形式,保障了木构房屋的稳定性。
保留落架过程中质量相对较好的构件天博官网入口,并对其进行修整,使其作为门窗台阶等非承重小构件的材料,在大修过程中重新利用。街子古村积淀形成的场所记忆深植于村民的心中,需要去被引导与唤醒,而乡土再造的最大难度就在于村民心理的再造。同时再造是要提升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舒适度;
167号院项目探讨了在乡村地区复生历史环境与地域乡土景观的方式。乡村中历史建筑及其营造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需要被重构,需要被再造,最后让环境整体得到复生。在回访中,针对街子古村的保护措施在逐步走向良性发展。
折家梁村民祖辈多来源于走西口。借着内蒙地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我们以尊重地域、回归乡土为设计理念在折家梁村进行了一次提升产业,改善民生、打造特色风貌的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从整体策划、村庄规划,再到重点建筑、景观节点全程参与设计与实施。
②结合现场调研发现现状问题并依据策划定位制定规划。同时解决牵涉到大多数人的民生需求,如市政、管线工程等。
③将村内建筑分为三个等级:焦点建筑—村文化活动中心;重点建筑—其他公共配套建筑(体验式厨房、住宿等);背景建筑—民宅建筑、产业建筑等,不同的类型设置差异化的设计原则和深度。
村活动中心由两组南北朝向建筑,平行布置于祭火广场南北侧,为村民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亦能满足游客接待的基本需求,祭火广场为村庄举办大型节庆活动提供场地。
每个建筑又由两个主要功能建筑构成(村活动室&超市、接待展示室&村委会),并由中间过渡性门斗空间衔接,既可作为停留休憩区域由可连接通建筑南北侧场地,同时作为冬季入口的温度过渡空间;建筑形式上采用高低双坡顶形式,顶部侧天窗增加建筑进深和室内采光;采用双层夹心保温墙、大面积直接受益窗,蓄热地面天博官网入口,活动保温帘等被动式生态技术,使建筑具有良好的保温蓄热性能。目前已有四户年轻人回村创业。
乡土再造是我们倡导的乡村建设价值观。乡土是要唤醒原住村民的内心意识和场所记忆,是指包括自然、建筑和人文环境的整体;再造是指运用现代建筑设计的标准和技术手段实现功能提升。
本书首先对中国乡村振兴历程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了目前中国乡村的现状和问题,对比了当下乡村振兴模式,提出了 3+X 的模式;乡村振兴是战略,内容庞大,我们逐步聚焦乡村建设,落脚在乡建设计,寻找“原型”;最后结合实践案例对来践行乡土再造。
通过把被动式、装配式、绿建、SLAM(及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人工智能和等当今科技进步成果及时应用于乡建设计,是未来乡建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SLAM技术:基于关系图像原理,以无人机为主并辅助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数据采集,将二维图像经过数据计算转化为三维可视模型,并可对模型进行旋转、测量、剪切、导出和置入第三方模型等操作的技术。
人工智能AI技术展望:通过机器学习建立风格化模型,让乡村风貌回到类型化的“民居邮票”;让机器群策,把决策权留给人;节省出时间和人力成本,让设计师聚焦人性化设计和创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