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体育官方平台入口现代装饰“设计的声音”主题沙龙(厦门站)落幕五金隈研吾在新著《建筑的声音》中提到,“建筑不只是各种建材的堆砌,而是有灵魂、有生命的存在。它们用声音表达自己。”室内设计亦然,设计师糅合了自身对光的理解,对材质的体察,对空间观感的思考……将不凡的价值赋予了设计。2018年度,《现代装饰》联合水头石博会,以“设计的声音”作为沙龙活动的主旨,深入每座城,以声会友,亲耳聆听设计师们的真实设计想法,希冀引发更多的争鸣与思辨。现代装饰“设计的声音”系列主题沙龙第一站从厦门这座美丽的城市开启,并有幸邀请到了众多优秀的厦门设计精英前来分享设计心得。
本次活动由现代装饰杂志社与中国(南安)水头国际石材博览会联合主办,在厦门一亩梁田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举办,特邀厦门开山设计顾问设计总监郭坤仲先生为嘉宾主持。厦门一亩梁田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曾伟坤、厦门开山设计顾问创始人&设计总监郭坤仲、深圳现代装饰杂志社总经理张志有、中国(南安)水头国际石材博览会总干事潘鹏章、厦门一横一竖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设计总监张玮、维度华伍德VHD Design设计总监廖建锋、UGA Design设计总监孙佳宏、漳州问境室内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林志明、厦门奥朋室内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郭家增、品界设计设计总监梁剑峰、福建大禾风行建筑设计事务所总经理曾海防、厦门市造物装饰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总监郑元明、峰尚室内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设计总监张鹏峰、厦门中左建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设计总监张海龙、中国花岗岩现板集中采购平台董事长蔡栋梁、元富(胜发)石材董事长肖绪腾、厦门麦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彩明等嘉宾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排名不分先后)
曾伟坤:我是一亩梁田的设计总监天博,今天很有幸跟大家在这里交流,非常感谢《现代装饰》。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定位,每个设计师有设计师的定位,每个公司有每个公司的定位。如何把我们的问题集中化变成一个优势也是要考虑的问题。我的理解是,整个设计市场是增量发展,不一定从竞争对手那里夺取,在我们擅长的项目里去挖掘客户就够了,如何把自身做好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更擅长的项目是5000平方米以内的项目,如果一个大型酒店、大型商场给我们做会很困难。如何把我们的问题变成优势,这块很值得探讨。
关于发声,我们公司的表达方式是二八定律,80%做事情,做设计、做研发、做服务、做团队建设,20%的时间做营销,类似于参加《现代装饰》的传媒大奖、《现代装饰》的沙龙,这也是在传播,在发声。设计就是要把作品做出来,做出来自然就发声了,声音就传播出去了。设计业市场是增量市场,二线、三线的整个市场设计需求量越来越大,20%的市场传播是很重要的,营销可以帮我们创造价值,或者把我们的价值推广开来让更多人知道。这是我的理解,每个公司对发声的表达形势可以多样性,可以结合自己,优势在哪里,问题在哪里,应该从哪个渠道去传播,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张玮:对于设计师的身份,我没有仅仅将它当成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出于对设计的热爱,因为我对“师”这个字特别敬畏,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属性,还有很强的职业属性。我这几年还在不断地磨合和适应这样的身份,自我设计意识的表达以及跟客户之间现实层面的诸多矛盾有的时候很难平衡。
深圳室内设计市场成熟比较早,规模化和产业化会更完整,相对来说,厦门这几年整体水准进步非常快,但在产业化方面却落后了一大截。这是由市场因素决定的,假设设计是介于艺术和现实功能之间,我们的艺术性表达会更到位一点,因为厦门这座城市的气质和市场蕴育出的这批人有更大的余地和空间。厦门这么小的城市,整体设计能力和品质都很有爆发力,这是我们作为厦门设计师值得骄傲的地方。设计就是解决问题,区别是否优秀在于能否把问题解决漂亮,设计师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此。例如商业空间,任何一个品牌或商业模式,只要跟设计嫁接,无形中至少能放大20%-30%的产业价,在这个领域里设计师有非常强的话语权和把控度。关于创新,我建议是主动创新,被动创新在行业里相对会处于末端。但设计绝对不仅仅是创意,要产生设计价值就几种途径:一是方式方法的创新;二是外观的创新;三是流程的创新。设计师要敢于跟客户拍桌子,要让客户知道你确实是在帮他解决问题,坚持自己的专业发声。好的作品本身会说话,设计师只要不断推出好作品就是最好的发声。
廖建锋:除了作为设计师的思路,我会更多地考虑公司的运营。我认为好的设计不是由一个设计师完成的,而是由整个团队完成的。我有几个团队,一个是专业研发团队,专门做创意的研发;二是商业评判团队,会对所有东西进行综合评判;三是产品支撑团队,专门把控产品落地等方面;四是负责软装、物料的团队,几个团队环环相扣。怎么看待设计团队的标签,我认为美是职业素养的基础要求,另外就是要解决好客户的问题。所以我的理解是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创造和升华设计和项目本身的价值。
创新和创造的价值是多元化的,看怎么去表达,我发声的渠道是以下几个。一是好设计会产生声音。基本上把客户的项目做好,他们就会帮我不断地发声。二是项目的最终完成。在所有的项目、人群、定位、需求全部分析完后才讲到设计,只需要讲我们做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去做,根本不用讲怎么去做。所以我更多的不是站在设计师的身份上考虑这个问题,而是以设计管理者的身份考虑,如何协助几十号人的团队把项目做好,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在市场形成很好的反响。我们既要学习设计大师的各种东西,也要关注公司的管理,不断地吸收、总结与学习。
孙佳宏:如何看待设计身份的标签,有一段时间我也不敢把自己当成设计师天博。我以前是做建筑设计,在台资企业,人对“师”的要求高度很高,后来自己创业,但到现在也不太敢承认自己是“师”,因为觉得需要有很多责任感。现在也是一个负责人了,应该正在往这个“师”靠近。在成为设计师的过程中,慢慢地形成了一种对它的热爱以及往上的动力。我们公司是快速化的公司,逐步累计七年到八年的时间,方法一定要累积,在过程中累积,用我的方法让它成为一个一个的作品,打包成产品出去,得到的都是非常好的回馈。
讲到趋势,我也有一些看法,我们公司是走综合路线,先走综合再走定制,现在所有的项目都是钢结构,各种部件能涵盖在内的都尽可能在3天内完成,一环接一环地衔接,公司的作业流程非常明确。一个综合性的公司不一定要做大,做大可能会影响品质,但一定要有向心力的团队,对本行的热爱。汇报一定要注重分析,让大家不会有什么盲点,注重理念以及完整性。我不知道怎么定位自己的设计,我们是尽可能做符合客户的东西,他的需求往往比我们更清晰,但是我们想的会比他更多。我们尽量做一个能跟业主之间达到平衡的设计,而且是都有参与感的设计。
林志明:我们公司比较小,主要是做住宅。和大家一样,我很敬畏设计师这个身份,到现在也没有觉得自己是一个“师”,都是在摸索,很多领域走的越深发现领域越宽。成长是很漫长的,设计师从入行会有一个过渡,我觉得是三五七年,入行的前三年、到第五年、到第七年都有质的飞跃和改变。
在定位市场上,我们公司每年都在研发一些细节,比如做住宅,我到上海、北京住酒店发现,好的酒店都没有配胶拖鞋,都是配棉拖鞋,淋浴的时候把鞋脱掉光脚踩进去瞬间觉得很冷,这种感觉很不好,后面就通过这个细节运用到住宅,比如别墅、高档住宅在预算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做地暖,冬天就可以非常舒服地光着脚踩进去,这是一种很暖心的体验感。另外,淋浴房是最湿的,做了地暖后干得非常快。酒店也有一个通病,不管是再好的酒店,中央空调的开关面板都在门口,这样其实很不方便。我们公司出去的所有图纸,空调开关一般都在床头,特别是有老人和小孩的房间会需要这个功能。我们公司每年都会研发这些小细节,通过这些细节去推向市场,当客户找到我们时,就从这些共性需求加分。我给自己的定位很精准,不比风格,不比效果和创新,就是做细节性的东西,解决很多生活上的问题。
郭坤仲:前面提到了深圳、厦门的城市设计差异化,也许深圳设计未必做得非常好,但是整体的产业结构确实比我们更成熟。目前厦门给自己定位为一个小城市,往往是因为自己觉得卑微才觉得小,其实在座的都不缺项目,如果走出去,如何拿到更优质的项目才是更重要的话题。北上广深所谓的发声是抱团形式的,包括湛江设计力量,包括深圳,他们以一个团体的能量对外一定会更强大,回头有机会大家可以多交流这方面的问题,一起走出去更有意义。《易经》里的道理跟设计是一样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在变。你也不知道今天会遇到一个什么样的客户,根据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不同的项目做不同的调整。
梁剑峰:设计师听起来蛮高尚的一个职业,但自己真正入行和创业后才发现,必须不断提升才对得起这三个字。在不同的城市,客户对设计师的尊重程度都会不一样。在漳州,客户觉得你只是一个画图的而已,并不当你是一个设计师。而大城市的市场则更能容纳设计师,因为客户对设计师的尊重程度、对设计的接纳程度都更高。为什么本地服务成本更低、做起来更费劲,那就是设计市场可能还没形成比较好的气候。现在设计对我来说还没到情怀的程度,但情怀是我的目标。如果是一份职业,那我们也得对得起这个职业,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创新,都要慢慢去改变。
张鹏峰:对于设计师的市场问题,我认为与业主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小城市业主的理念和观念可能就还不够,这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设计师都是跟城市一起成长的。还有一个是设计师的身份标签,我的设计之路虽然艰辛,但能坚持那么久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对设计的热爱。首先不能因为钱去做让你过度饱和的案子,另外美的设计不一定好,好的设计加上适合的设计才是最好的,这是我对设计的一点理解。
张海龙:我工作了十年左右,现在做的项目和以前做的项目很多都是套来套去,包括网上的一些东西都是停留在形式上、造型上。我也一直在思考,一个好的设计师是否应该要捕捉到生活的变化,当变化成为一个趋势时提出解决方式,这样才是好的设计师,才能走得更远。这是我这几年来一直在想的问题,不知道是不是以这种方式走下去会更好,这是我对设计师身份的看法。
郭家增:提到一线城市的问题,厦门确实跟一线城市有些不太一样,有些困惑的地方。在接手一个项目后,甲方可能会拿一线城市的标准跟我们衡量,那像我们这样小型的公司所接触的面就没那么广、整个产业链也没那么成熟,折腾出一套样板、系统性的东西就会有些吃力。但我们到三、四线城市也是有优势的,我们的服务可能会更接地气、更贴心,点对点地服务客户。
郑元明:设计师身份标签问题,或者说定义自己的设计,室内设计师也好、建筑也好,首先要考虑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对美的理解。至于过程中的专业度、从业经验、公司的规模、架构,这些是一个好的设计师标配,更好的设计师应该是高配。作为设计师的理解还是要美,做自己想要的东西,做出给客户的东西,或者客户也是给他用户的东西,但凡你做得下去的,这个工作周期会很长,设计周期可能不是很长,但是施工周期和未来的使用周期都会很长,给使用者的影响很大。设计首先就要解决专业度的问题,解决实用性、合理性、技术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美的问题,现在的状态是需要更多地学习和努力,观察和总结出自己对美的理解,并且把这种想法带到工作中,把这种意识传播下去,这个是我自己对设计工作的理解。中国现在的状态是急需提高大众审美,至少我身边的人,亲戚、朋友、同学在美的认知上蛮需要共同讨论和交流。希望能提高大家的眼界,对美的理解,对美的认知,我们做这个工作很幸福,我们有这个专业技能,可以把这种意识带给他们。
曾海防:在设计早期,我更多是追求一个案子怎么做、要什么材料、怎么做更有美感,2008年地产风暴过后,我觉得公司应该要有一个转向,要更多注重公司的产业管理、流程管理,让团队能够更高效地运营,在更短的时间里得到更高的效益。我的身份也经常转变,有时候我做甲方的代表和顾问,就会发现大公司做提案的深度真的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非常的高效。大公司都有很好的流程把控,包括后期执行落地,材料交接等等都非常好。大公司有自己的模式,反过来我们自身也要化解自己的不足。
张志有:当下的室内设计行业,评价一个成功设计师的标准有很多,首先是专业,另外还有团队规模、影响力等标准。我们作为媒体会综合看一个设计师的各个方面,如果只有专业能力,但是影响力、体量、团队规模没有,也不够全面评价一个设计师。我入行已经做了10年设计师的服务工作,媒体就是一个服务平台,我发现一些做了十年或者更长时间的设计师还没想明白,选择得不是很明确。举个例子,很多设计师都处于有项目就接,有项目来就做的状态,其实都还属于做设计的第一个阶段。当然也会看到一些优秀的设计师,首先从行业、风格、趋势做定位,选择性地接项目,这些设计师的生命力则会越来越强。设计师是一个服务行业,是专业的解决问题的人。要想清楚设计之于你的定义,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很重要。想做好设计还是得多思考,多跟行业里做交流。
潘鹏章:我是水头石博会组委会总干事,水头在石材业界的影响力、一手资源的掌控力都是全球前端的。在未来水头石博会想引入设计力量,用文化和创意来驱动产业升级。我们做了一个中国花岗岩现板集中采购平台和一个美石家app,希望能按设计界的需求将石材界的服务做到更精准、更优质天博、更便宜。
我做了很多年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平台,我觉得做设计不应该只是站在设计的角度,只解决美工、功能、结构,不考虑未来的价值,我们要比业主略微敏感一点、超前一点、现实一点,这样才有办法让业主顺着我们的思维,或者把他原来的东西往更高层次上提。我们一定要去考量业主的资源优势、分析业主。随着互联网思维、全球化思维、人工智能的崛起,设计更应该走出象牙塔,去接触全新环境。我们要更多地研读社会,要在出入局之间潇洒自如地切换角色,才能走出很多思维的困境。
活动最后,主持人向联合主办单位及参会设计师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邀请各位设计师共进晚宴,活动至此落幕。“设计的声音”系列主题沙龙将继续在全国各地展开,更多精彩,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