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官网把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彰显,个性化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其创造性也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
ChatGPT火爆全球,今天的若不变,孩子们将如何应对未来?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办学理念下,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下称“罗外”)把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硬件设施、学科融合、课程开发“三驾马车”齐发力,引导师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描绘美、表现美、品味美、宣传美和提炼美,全面构建“大美育”新格局。
“对于ChatGPT这一类的人工智能,我们应该主动去拥抱、去接纳,这是大势所趋。ChatGPT等也不是万能的,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应用,辅助老师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罗外教育集团、总校长宁革表示。
一墙一隅皆美景,环境育人润无声。地处梧桐山麓仙湖之畔的罗外新校园,将实施教育与艺术的结合,呈现学校美育的无限可能。
罗外新校园地处“半山半城,山城之间”天博。背靠梧桐山,面朝城市,依山就势而建天博,形成较大的地势落差。因地处梧桐山风景区保护范围内,新校园拥有极好的周边环境。根据山、城之间的位置特点,校园空间将在城市一侧利用骑楼设计形成社区共享,面山一侧通过庭院设计与山林相互渗透。正式空间与非正式空间交叉,将为师生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交流场所,既提升空间使用效率,激发了空间活力天博,又响应了教与学的方式变革,是素养导向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发力点之一。
此外,罗外新校园的篮球馆、羽毛球馆、音乐厅、花园运动场沿城市界面布置,突破传统封闭式校园的形态,在周末和节假日将成为服务于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间。为解决用地紧张问题,新校园在设计中还通过隧道博物馆,将校内体育馆与仙桐体育公园运动场相连,与城市社区功能互补。
除了环境美、建筑美,美育还将渗透在罗外新校园的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新型技术、流程再造等方方面面。以新校园的主题墙为例:没有什么能比“公式”更简约地描述万物之美。由量子学派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理科普图书《公式之美》,通过人类最美的23个公式,用人文解析数学之美,用趣味解读发现科学之美,用公式智慧重构思考体系。罗外新校园的主题墙内容将采用该书中的经典文图,启迪学生的无限想象。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罗外内化大美育背景下学科融合教学的理念与知识,在实践中创新,让美的种子在校园广泛传播,生根发芽。
为了设计一个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情境任务,在时文阅读课上,罗外教师胡智源发起了一次“校园寻美”活动,即同学们用平板在校园里拍一个最美的画面,并学习名家的写法,写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
领到学习任务后,学生拿着他们的平板在校园角角落落拍照。他们跟假山、操场合影,跟校园里的雕像合影,认真地选择画面。收集作品时,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令胡智源感到惊喜。学生居然在校园里发现了倒伏的生锈铁箱,配文为“而此时,还有灌木不明所以地自顾自地生长,承载着倒伏的铁箱”;像素不高的平板还拍出了岩石的纹理,拍出了凹槽的深邃、黑暗和由此生长的冬草的绿意。
“让学生在美好里停留了一会,他们发现了那么多意味,倾注了那么多的情感和思想,这是我意料之外的。”胡智源说,在简单而真实的情境里,学生带着思维锦囊进行活动,把对文本抽象的理解变成具体的摄影行动,再把画面变成文字,所呈现的作品表明,他们已经内化了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知识。
读诗写诗可以培养美好而活泼的心灵。除了课前演讲五分钟将思辨美融入课堂,阅读经典作品将情感美融入课堂,语文老师徐晓花还秉承“美美与共”的理念,将诗歌延伸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诗歌创作成为学生的常态。如:在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她让学生根据第一单元所学古诗词,模仿四言诗、骚体诗、乐府五言诗、杂言诗、近体诗、词中的一种体式,以“春”为主题,自己创作一首诗词,同时注意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及艺术技巧的使用,最终以班级为单位结集出一本诗集,并发表在《梧桐诗报》上,让学生真正爱上了诗歌。
语文老师李雅滨将课文的文本鉴赏与学生手绘作品相结合,以小组或者个人的形式,在理解、鉴赏文本的基础之上创作形质兼美的作品,如:书签、漫画、单元思维导图等,并将优秀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课后在班级进行展览,让语文与美育相融共生。
以书签为例,学生通过写景抒情散文的单元学习,咀嚼品味文本的文辞之美,将最打动人的一个画面用一句诗或四字图的格式概括作为书签的主题,在空白书签正面绘制该画面,背面摘录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句子。“让大家手绘书签,目的是反促进学生更细致地阅读、品鉴文本,书签是学生个体与名家的美学思想产生交集的原创作品,也可作为日后留作用于珍藏的纪念载体。”李雅滨说。
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办学过程中应更加关注“开放性”,要将更多的社会资源引入学校,培养适应未来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学生。作为广东省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罗外积极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努力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
博物馆是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场所。成立于1929年的广州博物馆,是广州最早的公立博物馆,历史悠久,馆藏丰富。近年来,该馆基于馆藏及资源优势,已经策划形成多个主题鲜明、形式丰富、体验性强的“在地”研学项目。今年10月,罗外与广州博物馆举行签约仪式,双方通过开展“博雅大讲堂”活动,共建人文课程,拓宽教育之路,支持学生成长。
本次合作,广州博物馆将把馆藏文物资源和电子资源带到深圳,把一些成熟的社会教育项目带进罗外。加强馆校合作,可以让更多的师生在研学中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了解岭南地区乡土文化发展,涵养家国情怀。
签约当天下午,广州博物馆在罗外报告厅内开展“园·说”研学课程,该课程获颁2023年广东省“博物馆进校园”优秀教育活动推介十佳项目。课程从历史角度出发,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史实,并引发“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问题讨论,同学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通过老师的介绍以及视频了解中国三大类园林的差异与特点后,同学们根据现有地形沙盘因地制宜思考园林布局,组员们相互配合、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园林沙盘。在完成沙盘后的评选环节中,各组同学热情十足地介绍对于园林的设计理念,踊跃为自己的作品拉票。无论最终是否获得最高票数,同学们都对自己的作品保持自信,也对他人的作品给予肯定。
广州博物馆送进校园的第一课“园·说”,让同学们感悟到“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对于‘美’的独特见解”,同时也让大家了解到中式园林艺术,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引以为傲的文化软实力,进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主动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弘扬者。
罗外作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和深圳高中教育优质品牌学校,是深圳市十所“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之一。该校通过“适性教育”“全员育人”培养出众多优秀学子,如青年科学家罗锐邦、钢琴才子邵牧童、发现红树林耐盐新菌种的郁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