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体育官方平台入口首届西部绿色人居与风景园林高峰论坛在西南大学成功举办顺利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指导,西南大学主办,由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重庆市风景园林规划研究院共同承办,《中国园林》杂志社、《风景园林》杂志社、中国新闻网、重庆日报等多家媒体支持。为响应疫情防控要求,论坛采用了,论坛内容涉及公园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新时期风景园林的科学评价与营造、三峡库区城乡人居环境规划研究与实践、数字景观技术发展、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生态修复与城乡生境优化研究、城市更新与风景园林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等领域。论坛要闻回顾如下。
潘玉锋介绍了西南大学“首届西部绿色人居与风景园林高峰论坛”举办的意义、主题, 宣布首届西部绿色人居与风景园林高峰论坛开幕,并主持开幕式。
陈重理事长首先代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对首届西部绿色人居与风景园林高峰论坛的召开表达祝贺,并指出当前我国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正由增量时代逐步进入存量、提质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人居环境营建充满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风景园林行业也应顺应这些挑战,做出积极应对。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风景与人文资源极其丰富,地形地貌复杂,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城乡人居环境发展营建潜力大,是国土人居环境关注的关键重要内容。他希望西部风景园林人能立足西部城乡环境特色,充分强调实践与研究的在地性,促进西部城乡绿色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修复西部地域风景天博官网,同时给地区经济提供助力。
胡静萍秘书长指出,西部地区风景园林的发展将对全国人居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希望西部风景园林人以本次论坛为契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精诚合作,把握新变局下的发展方向,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思考谋划新发展使命下的工作方式,积极搭建学术与行业交流平台,开展高层次、高水平、高影响力的交流活动,为西部风景园林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韩旭东副校长首先对莅临论坛的领导、专家、老师们表示诚挚的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西南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各位专家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习总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对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西部绿色人居与风景园林高峰论坛建成学校的品牌学术活动,继续为推动国家绿色发展特别是西部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午论坛报告环节由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副院长周建华教授主持,成玉宁、章俊华、刘颂、郑曦、张斌共5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下午论坛报告环节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杜春兰教授主持,李雄、许大为、刘晖、艾丽皎天博官网、周建华共5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全天线人参会。
成玉宁教授首先结合对风景园林学科的特征分析说明了数字景观的核心要义与价值,并对数字景观在中国发展的三阶段进行阐述:数字景观的1.0时期,CAD与VR技术的出现与应用改变了设计与表现,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可视化呈现与互动,但延续了基于经验的设计思维;数字景观2.0时期,地理信息系统与AR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实现了多源数据的采集、景观环境的分析与评价、景观绩效的可视化;数字景观的3.0时期,应充分利用数字孪生、智能化、XR技术,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采集存储与融合、设计方案的迭代与优选、数字化的精准施工与建造、人机深度交互设计环境、智能化的运维管控。最后,成教授展望了数字景观的未来,指出了数字景观发展的趋势。
章俊华教授首先指出风景园林设计包括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两方面的创造,认为植物是创造景观的重要要素,设计师需要思考植物如何去有效体现空间语言。章教授对比分析了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中的种植特点,提到现代景观设计的植物种植是从“暧昧(无形)到明确(有形)”的过程,并结合“新疆博乐锦绣广场”与“长沙欧莱雅郡会所下沉庭院”两个实践案例,生动阐述了如何实现种植有形化,并让其成为空间语言的过程。最后,章教授强调植物群体的有形化的意义,指出种植应主导景观设计的空间。
郑曦教授首先指出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应该始终面向国家社会的紧迫需求,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支撑规划设计决策,并介绍了团队开发的景观绩效评价平台,通过构建城乡绿色空间景观绩效评价体系,实现精准评估现有绿色空间效益。接着,他结合北京浅山区域的系列研究、北方某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南京江宁黄龙岘村乡村振兴实践、朱龙河下游综合整治工程深入阐述基于自然的科学评价塑造国土保护修复新格局方面的意义。此外,他以北京某中心庭院改造项目为例,分析了数字技术在设计过程中的介入方法。最后,郑曦教授强调要加强传统人文艺术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创新,塑造诗意栖居的人居环境与魅力国土体系。
张斌教授首先引用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有关环境的特质的表述引出其从场地主体、天化、物用神会对于场所本质的思考,并介绍了湘鄂渝黔交界处的容美土司“山川待人”的营建理念,继而引发其关于设计者与使用者对“时空”“事件”“意蕴”层面的思考。张教授以华中农业大学“西校门广场”“乐乐园”“伴山园”三处校园景观实践案例为例,展示了其对场所本质的把握与营建的匠心,生动诠释了风景园林设计的力量。最后,张教授强调了有“力量“的设计仍需要多学习和打磨,需要培养对自然的觉悟和敏感度。
李雄副校长首先回顾了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与发展,认为其是新时代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新模式,介绍了北京林业大学与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以校企联合的方式,助力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然后,李校长分享了成都东部森林生态系统营建研究、东进区域生态修复策略与路径研究、东部新城植物景观营造研究、东部沱江廊道生态景观资源评价、东部沱江廊道生态景观研究及技术指引、东部沱江廊道植物运用研究、公园城市森林生态价值评估七个研究课题。七个课题运用创新技术手段,结合科学量化评估,以多尺度、多类型、多载体、全过程的视角,构建起了成都公园城市东进系列规划研究体系。
许大为教授强调了寒地地区公园绿地对老年人的特殊意义,指出为更加科学地提出新增公园绿地选址方案,应结合实际基础数据、评价分析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引入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的空间多准则分析模型,对多种交通方式下的公园绿地空间上的供需差异进行量化分析,最后通过算法流程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了更加科学的新增公园绿地选址方案。最后,许教授认为应拓展公园绿地空间布局评价方法及公平性研究视角,为增强城市公民幸福感贡献风景园林的智慧。
刘晖教授首先指出西北城市化建设发展中绿地与城市发展的极限与挑战关系,指出了西北省会城市年均绿地建设面积快速增加的事实,因此关注到多尺度城市绿地空间规划建设与城市生态系统构建的空间匹配性之间的关联性问题。然后,刘教授介绍了西北城市生境营造理论方法——植被生态学介入场地设计的逻辑论证,并结合植物群落实验、“人工生境岛”、“场地绿蓄协同”技术途径与多尺度在地实践案例展示其团队对于西北城市生境营建的研究内容。最后,刘教授强调生境营造应关注生态系统与设计建设间的空间匹配机制,科学分析因果变量与设计要素间的协同机制,水文过程与绿化种植间的时空耦合机制。
周建华教授介绍了“重庆山城巷传统风貌区景观设计”实践案例,该项目是西南大学与重庆道合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校企合作项目,荣获了2022年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规划设计)一等奖。周教授回顾了重庆山城巷传统风貌区的历史,并对场地遗存资源进行了分析梳理,并从“风貌原真的融合” “街巷原形的疏通” “场景原象的再生” “地景原貌的再生” “新老巷民激活院巷有机生长”等层面,详细阐述了设计理念。最后周教授指出,风景园林行业在探寻城市更新之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方面大有可为。
上午论坛报告环节由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秦华教授主持,付彦荣、潘远智、陈明坤、黄建、张建林共5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下午论坛报告环节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付彦荣副秘书长主持,肖礼军、林广思、毛华松、陈胜洪、王海洋共5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全天线余人参会。
付秘书长从国际到国内,从研究到实践、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等多个角度梳理了城市生物多样性发展历程及方向。之后聚焦于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相关政策文件解读与标准规范中梳理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指出现有研究进展聚焦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保护现状及保护规划方法等,并对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特点进行阐述;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成效。最后,分析了重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殊意义、建设现状与成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成渝地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分析思考及相关建议。
潘远智教授从中国山区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切入,指出乡村振兴、休闲农业正是山区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山区社会经济与生态发展的矛盾正是山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风景园林学科如何响应山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思考建议。之后引出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分类、研究热点、研究意义与价值评估方法。然后以四川汉源县为例深入阐释基于地形梯度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过程,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因素,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山区发展的相关建议。强调山区发展应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统筹规划空间功能格局,加强生态保护,加强土地管理用途。
陈明坤院长介绍了成都公园城市五年实践过程,实现了单中心圈层向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的演变;保护修复了全域生态空间,铺垫公园城市绿色基底;构建了公园相连、布局均衡、功能完善、全龄友好的公园体系;构建六大公园场景支撑的全域公园场景体系;构建“交融山水、链接城乡、覆盖全域”的天府绿道体系;营建城市形态与绿色生态嵌套耦合的城市新区;推进先导性、引领性、创新性的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建设。最后,通过天府沸腾小镇、鹿溪智谷、新金牛公园等不同类型的典型案例展示了公园城市实践探索的最新成果。
黄健院长报告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时代背景、景观发展、小镇焕新、景观之道。首先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将景观发展分为三阶段:传统精品园林视野下的景观,土地开发导向下的景观,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下的景观。然后指出景观类型已由“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升”,景观功能由“绿色空间”转向“景观媒介”。最后以大足区雍溪、玉龙两个示范场镇的焕新案例深入阐述了融合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景观之道,并从认知重塑、策略建构、场景营造等三方面对景观之道的具体内容进行阐释与总结。
张建林教授基于存量发展与微更新、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提出微型体育公园服务能力的可持续性不足问题。进而对社区微型体育公园的概念,其活力表征以及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介绍。然后对重庆主城区社区微型体育公园建设概况进行介绍天博官网,并从中选择九个微型体育公园进行公园活力调查与评价,调查内容包括公园的建成环境特征、使用者的个体特征与使用者活动时空特征三方面,并对影响社区微型体育公园活力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因素、社区微型社区公园活力表征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基于调查结果与分析结论,提出五条山地城市微型体育公园活力提升方法。
肖礼军院长从风景特色、景观变迁、价值取向三个方面论述新时期山城风景营建的价值取向,即自然造化、巴山渝水,人化自然、诗情画意,自然化人,文化特质三大方面来展示巴渝的山水风景、人文胜景与文化精神。接着从江河景观变迁、城镇景观变迁、乡村景观变迁三方面来展示当前重庆的景观变迁。结合中规院的多个实践案例,从生态化、人文化、场景化三方面来表达其对当前巴渝山城风景营建的价值取向。肖院长强调,应通过适当人工干预促进消落带生态修复,挖掘文化底蕴,推动传承创新,塑造魅力风景,实现社会与经济的价值转化。
林广思教授阐述了包容性设计概念,提出需关注游憩者能力及需求差异。他指出包容性设计能够提高环境对不同类型群体可供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呼吁设计人员在公共空间中,应关注游憩群体间需求的重叠与冲突,关注游憩者使用方式及游憩体验,强调通用设计,并关注游憩者与场地的积极情感纽带,增加游憩者的场所认同感受,最后强调城市公园包容性设计应侧重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陈胜洪董事长首先从中国“图(话)必有意,意必吉祥”引出吉祥文化的主题与寓意。然后从中国历代石刻、壁画、泥塑、瓷器、雕刻、家具、绘画、剪纸、服饰、刺绣,到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形、装饰、铺地、植物,再到当代人们的衣食住行,提出吉祥文化的客体遍布整个人居环境。接着提出中国园林营造中应用吉祥文化的主要表现类型,介绍了在园林实践中,如何应用植物、色彩、文字、意境对吉祥文化进行表达。最后以施奠东先生的相天、相地、相人文作为结尾,以更好的佐证吉祥文化对于中国园林实践的深远意义。
王海洋教授从重庆山地乡村景观特点、山地乡村景观水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途径与技术三个方面对基于水生态安全的重庆山地乡村景观格局优化途径进行论述。其提出重庆山地乡村景观的总体特点,以渝北区水库水质与土地利用类型、巴南迎龙湖流域农地/林地关系与水质为例,对山地乡村水生态过程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影响山地乡村水生态安全的因素。最后总结提出了多条生态修复技术及重庆山区乡村小流域水生态安全格局规划规程。
讨论环节由西南大学风景园林系主任杜文武主持,潘远智教授、陈明坤院长、毛华松教授、陈胜洪董事长、肖礼军院长、张建林教授和王海洋教授参与,共同围绕新时期的风景园林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宋洪元院长在闭幕致辞中,对参会嘉宾、指导单位、承办单位、支持媒体及全体会务工作人员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表明园艺园林学院也将以论坛为契机,搭建学术与行业交流平台,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交流合作,思考谋划新发展使命下的工作思路,不断助推西部风景园林事业取得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