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体育官方平台入口揭秘中国园林博物馆:清秀南方园林 恢弘北方山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适逢北京园博会开幕。作为北京园博会的点睛之作和国内第一座以园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将于18日正式向公众揭开神秘面纱。
中国园林博物馆位于北京永定河以西,鹰山森林公园东侧,2011年8月20日主体建筑破土动工,2013年4月28日建成竣工。博物馆总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9950平方米,整体以“理想家园,山水静明”的规划理念和高超的造园技艺成为北京南城一颗熠熠闪烁的明珠。
中国园林博物馆位于园博园北侧,整体外观以灰瓦白墙为主,体现南方园林的典雅风格,九个“人”字形屋顶错落有致,营造出漂浮的意境,正中的屋顶为金色,彰显北京皇家园林的庄重大气。
据中国园林博物馆设计负责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EA4设计所所长徐聪艺介绍,整个园博馆由主体建筑、室内庭院与室外展园3部分组成。
其中,主馆采用前殿后院式的布局,轴线与环路互补的网络体系,沿承了中国园林的传统布局理念。主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微缩圆明园《全景式巨型立雕圆明园》,按照圆明园鼎盛时期的实景,以“1:150”的比例制作完成,勾勒出“万园之园”的盛景。
作为重要的室内庭院部分,苏州畅园、岭南余荫山房、扬州片石山房3座精致的南方私家名园也被“搬”进了园博馆。其中,苏州畅园总面积1450平方米,包含了桐华书屋、憩间、留云山房、涤我尘襟等景致,周边以山石花木为主题,四周高低变化的白墙为背景。畅园造园手法细腻,面积虽小但布局巧妙,园景丰富且层次多,具有精致玲珑的特色。
扬州片石山房总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园内山石总重达1000余吨。“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片石山房主景传说出自明末清初画家石涛之手的山石画境再现,用石1000余吨成为绝无仅有的屋顶掇山之最。
岭南余荫山房主要包括深柳堂、临池别馆、浣红跨绿桥桥廊等景致,占地面积537平方米,一方池水轴线对称,池北深柳堂为全园主体建筑,堂前左右植有百年榆树,花架上植有炮仗花,花开时节犹如一帘红瀑天博。
记者现场看到,室外展园大体以北方风格为主,形成3组不同园林类型——北方水景园林塔影别苑、北方平地园林半亩轩榭和北方山地园林染霞山房。
其中,染霞山房结合鹰山东坡地形、地貌和植物情况,利用现状地形高差与植被等要素天博,集中运用不同的传统山地造园技巧,在建筑布局、地形处理、山石步道、植物配置等方面,展现了北方山地景观的基本特征。
半亩轩榭取自北方私家园林的代表——半亩园的局部复建。半亩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84年被全部拆除。园中叠石假山被誉为京城之冠,传为造园家李渔所创作。复原设计截取园中最具特色的云荫堂庭院,涵盖了丰富多变的园林建筑形式,是北方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
塔影别苑利用鹰山为背景,结合人工营建的水系、建筑、植物等要素构筑一处北方水景园林,利用桥、堤、岸、舫的变化将周围景物融为一体,突出水景造园思想,并利用水面将鹰山永定塔引入园中,倒影成趣。
作为园林博物馆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7大类近200种植物的落户使得园博馆成为一座散发着勃勃生机的园林植物博物馆。
据了解,园博馆栽种的近200种植物中,有百余株特型苗木分别从天坛、北海、香山、颐和园等地采取特殊措施移植而来,形成了园博馆独有的环境特色。
就植物种类而言,既有皇家园林常见植物白皮松、银杏、玉兰、西府海棠、牡丹、荷花等,又有北方寺庙园林植物七叶树(菩提树)、金镶玉竹等;南方私家园林常见植物罗汉松、广玉兰、枇杷等也随处可见,此外还有来自广东的80余年树龄的炮仗花、来自颐和园百年以上树龄的宫廷古桂、来自戒台寺300年树龄的白牡丹等,它们或独立成景,或与环境相衬,构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
园博馆也是一座“园林置石”博物馆。畅园和片石山房选用南太湖石,余荫山房则按照原来特色选用广东当地英石;以展现北方山地园林特性的染霞山房则借鉴了避暑山庄和颐和园的景观,石材主要选用北方黄石;室外展区水体驳岸大部分采用青石天博,四季厅与半亩轩榭局部则采用南太湖石与建筑水体结合。
在园博馆内,记者还看到了当今极为罕见的硅化木巨型化石。这段长达38米的硅化木产于新疆奇台,根部直径达2米。在园博馆大厅南侧,是“前程似锦”植物生态墙。生态墙设计原型为富春山水画,力求通过数十种植物不同的色彩、质感,展现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渔舟的春山美景。整幅“画卷”长28.4米,高9.8米,用到黄金葛、黑金刚、玉龙草等十余种近2万株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