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电话:
0533-3117258

公司新闻

天博官网入口从地名看三山五园地区御稻文化

  天博官网入口从地名看三山五园地区御稻文化清代三山五园的兴建带动三山五园地区稻作的新发展。一些新开发的稻田、新成立的机构促生了一批新地名。这些地名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不均衡。不管分布还是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清代御园内的地名更为精巧雅致,呈现出刻意营造的意境美。御园外的稻作相关地名则随意流俗,还有很多沿用原名。

  四大名著里的《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里详细列有黑山村的乌庄头往贾府送年货的账目单,其中记有“御田胭脂米二石”。偌大的贾家仅能取用二石御田胭脂米,足可见这种米的珍贵罕有。第七十五回贾母所吃的“红稻米粥”亦为此米所制。据清代刘廷玑《在园杂志》第一卷记载,胭脂米是康熙帝在御田选种的良种,专为内膳所用,又称御稻米,即今天的京西稻:

  “浙闽总督范公(时崇)随驾热河,每赐御用食馔内有硃红色大米饭一种,传旨云此本无种,其先特产上苑,只一两根苗,穗迥异他禾,乃登剖之。粒如丹砂。随收其种,种于御园。今兹广获其米,一岁两熟,只供御膳。”

  清康熙年间皇家开始在京西北营建御园,同时沿袭前人种稻的传统,康熙帝更是从南方引进优良稻种,经过亲自实验选育出一个新稻种——御稻。经雍正天博官网、乾隆时期的推广,三山五园内外均有大面积的御稻种植,并逐渐形成园艺化的种植体系,呈现出独特的皇家御稻文化。围绕御稻的一系列地名能反映出这一特色。

  清代三山五园的兴建带动三山五园地区稻作的新发展。一些新开发的稻田、新成立的机构促生了一批新地名。这些地名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不均衡。不管分布还是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清代御园内的地名更为精巧雅致,呈现出刻意营造的意境美。而又以圆明园内稻作相关的地名居多。畅春园则没有专门的农稼风格体现的名称。静明园、清漪园两园稻作地名则很少且相对浅显直白。

天博官网入口从地名看三山五园地区御稻文化(图1)

  御园的功能有区分。畅春园作为三山五园之肇始,是康熙帝园居理政之所,但当时的水稻种植面积有限,园林设计还未系统化、多样化,故地名未能贴近稻作风格。圆明园作为自雍正开始历代帝王的长期驻跸之地,开辟更多景观类的稻田,呈现出稻作文化与园林设计融合的倾向,稻作相关的地名有所增加。静明园和清漪园作为帝王偶尔玩乐之地,很少驻跸,名称相对没有那么讲究。

天博官网入口从地名看三山五园地区御稻文化(图2)

  御园内的种植很大程度上是便于帝后休闲娱乐,承载有重要的观景作用,所以稻作地名出现频次多且越来越有诗意。清漪园的耕织图,兼有生产、教化双重作用,所以名称相对其他御园内的地名更浅显直白。

  畅春园是清朝最早兴建的皇家园林,由康熙帝在明代李伟清华园的基础上改建而成。西部无逸斋土山以北直至大西门一带上百亩土地都种植有水稻和蔬菜。康熙帝时常在园内引见臣工,处理政事之余可游览园景、休息宴饮。大臣张廷瓒《畅春园引见恭纪》诗中“地接平畴观稼穑,窗迎深绿拥图书”、蔡升元《赐游畅春园恭纪》诗中“列肆符天市,平畴接禁园”都对御园的水稻有所提及。康熙畅春园观稼御制诗:“七月紫芒五里香,近园遗种祝祯祥。炎方塞北皆称瑞,稼穑天工乐穗穰。”乾隆御制诗问安太后并观禾黍诗:“占岁今秋好,祈年午夜曾。仙壶叨泽渥,宝稼应时登。”都是对该园御稻的描写。

  圆明园作为雍正帝及以后历代清帝着力营造并长期驻跸的御园,园内水面广阔,稻田甚多。与稻作相关的地名也尤为繁多和独特。澹泊宁静,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圆明园中心位置,建于雍正年间,是一处休憩的寝宫。主建筑为结构独特的田字房大殿,殿外稻田弥望,河水周环。乾隆继位前所作的《田字房记》曰:“其北则稻田数亩,嘉禾生香,蔼闻于室。”映水兰香,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圆明园中心位置,正殿为多稼轩,东临稻田,前为观稼轩。另有稻香亭。雍正、乾隆、嘉庆等皇帝曾在此凭窗观览耕作景象。元代程棨摹绘的南宋楼璹图本《耕织图》卷曾收藏于此。

  水木明瑟,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建筑临溪而建,周边稻田成片,河水环绕,命名多与耕织有关,如耕织轩、贵织山堂等天博官网。其中,耕织轩殿宇外檐悬挂有雍正亲题的“知耕织”匾额。

  多稼如云,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临近圆明园北墙,正殿北临后溪河,隔水与稻田相望。雍正年间建,乾隆三年命名。主要建筑有多稼如云、芰荷香等。是帝后赏荷、观稼、膳憩之处。乾隆赋有《多稼如云》诗:“鳞塍参差,野风习习”。

  北远山村,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圆明园大北门东侧,临北长河,模仿水村田园风光,沿河筑有竹篱茅舍、院落、庙宇等,周围禾畴弥望。乾隆时,村北侧还建有若帆之阁、耕云堂、稻凉楼等景观。均可登高北望、阅视园外农稼。

  紫碧山房,地处圆明园西北角,为园内最高处。霁华楼在山北坡,临近北园墙,也是观稼的好地方。不仅可登高观望园外的稻田麦田,东部山脚下还辟有几块弄田,周围建筑也得名丰乐轩、学圃等。

  平畴交远风,位于圆明园长春园东北隅,从此处也可俯瞰畅春园外的水田。大殿对联为“畏民喦其艰其慎,敕天命惟几惟康。”提醒统治者稼穑维艰,以农为本。

  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帝开始兴建清漪园,利用昆明湖与玉泉山之间稻田水网密布、类似江南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修建“耕织图”景区,并将宫廷织染机构——内务府织染局迁到此处。这里有玉河斋、延赏斋、蚕神庙、织染局、水村居等建筑。其中玉河斋左右廊壁嵌耕织图石刻,河北立石勒耕织图三字。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势日衰。道光二十三年(1843),为节省开支织染局被撤销。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焚毁清漪园,耕织图亦未能幸免,仅存澄鲜堂、络丝房、织机房建筑及耕织图石碑。光绪十二年(1886),清廷在耕织图废墟上兴建昆明湖水操学堂。但仅开办九年便裁撤。后该地几经隶属变更,历经百余年风雨。直至1998年底,才由北京市政府及各级部门恢复再现。

天博官网入口从地名看三山五园地区御稻文化(图3)

天博官网入口从地名看三山五园地区御稻文化(图4)

  康熙年间园内已有稻田。乾隆时期将此处命名为“溪田课耕”,是“静明园十六景”之一。位于玉泉山南麓西部,水城关以西的围墙内,里面是的河泡和稻田。建筑有课耕轩,“园内自垂虹桥以西,濒河皆水田”。乾隆溪田课耕诗序“疏泉灌稻畦,每过则与田翁课晴量雨,农家景色历历在目。”诗句为:“引泉辟溪町,不籍水车鸣。略具江南意,每观春月耕。嘉生办粳稻,农节较阴晴。四海吾方寸,悠哉望岁情。”

  御园外的稻作相关地名则随意流俗,还有很多沿用原名。御园外的稻田更多的是实际生产的功用,这也是稻作的基本作用,供御膳食用、节省内庭开支,在此基础上才有园林远景的附带功能。

  第一类是官署类地名。如官碾房。位于今海淀镇青龙桥西南侧,玉泉山东。明代称“碾庄”。《明一统志》载:“七里泊在碾庄,源自昌平州,东南流至宛平县,合高梁河,青龙桥跨其上。”清代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稻田厂,仓署在青龙桥,前后四重,有房六十四楹。因碾房为官府所设,故称官碾房。今地名已消失。

  南楼。位于今海淀镇域内。以六郎庄南部有房得名。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皇家在京西始建稻田厂署,管理稻田的种、收、储,其中一处设在此处。因房屋建在高坡之上,故称南楼。初期附近逐成聚落,仍以“南楼”称之。20世纪末,因土地连片,村落被拆除。现为北四环路及绿化林地。

  东关场。位于今四季青镇东部,颐和园南墙外的长河西侧。清康熙年间,金河两岸各设置一处场院,皇家稻田每年在此打稻交粮,被称为东官场、西官场。咸丰年间,随着水稻面积的减少,位于金河西面的西官场被撤销,合并到东关场。此后附近形成聚落,仍称东官场,后谐音为东关场。2009年被拆迁。

  水磨。位于今海淀镇东部,清华大学西墙外。清雍正二年(1724),为保卫皇家园林圆明园的安全,清廷在圆明园周边专门设置圆明园护军营,有大批兵丁及家眷。据传他们每月均有俸米发放。这些俸米是经漕运到京的南方稻米,多未脱壳,需要碾成稻米后方可食用。故有人在此设置水磨,由此得名。现有社区名存留。

  第二类是聚落类地名。六郎庄。位于今海淀镇域内。明代称牛栏庄,因风景秀丽,柳丝如浪,雅名柳浪庄,清代附会杨家将故事,称六郎庄。自古以塞北江南著称,盛产京西稻、北京鸭。《钦定日下旧闻考》载,康熙五十三年六郎庄设官场,有南房十六间。村内曾有清末都察院遗址及湖广总督张之洞和军机首辅荣禄的私宅遗迹。2011年拆迁。

  青龙桥。位于今海淀镇域内。明清以来,青龙桥一直为京西重镇。明代的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有“瓮山迤北五里为青龙桥。元史白浮堰之上游也。其西通金山口,其北斜界百望山”的记载特别是清代兴建圆明园、清漪园(今颐和园)及设立圆明园护军营之后,青龙桥一带日渐繁盛。康熙五十三年(1714)在此地专设稻田厂,管理稻田的种植、收获、储存等。

  船营。位于今四季青镇域内。《钦定日下旧闻考》载,清乾隆年间在昆明湖“设战船,仿福建广东巡洋之制,命闽省千把教演。自后每逢伏日,香山健锐营弁兵于湖内按期水操。”该地疑名战船坞。1884年中法战争后,清廷建东洋水师营,在该处停船和修船,改为今名。后形成聚落。村周围稻田在清代为官田。今已建成船营公园。

  巴沟村天博官网。位于今海淀街道域内。明代已有村名,《宛署杂记》中载为八沟村。到清代其地有八沟桥。乾隆在《御制诗集》中做过考证:“高梁之水自玉泉发脉,汇为昆明湖,流为长河。经此其详具向,作之麦庄桥碑记。若万泉庄虽与巴沟相近,其地高于巴沟,且水自南而北。断不能逆流至此。”今已建成商厦和小区,有巴沟公交站、巴沟地铁站名存留。

  万泉庄。位于今海淀街道域内。1984年曾在此地发现汉墓群。说明早在汉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最晚清代已有地名。康熙帝《畅春园记》中载:“自万泉庄平地涌泉,奔流滮滮,汇于丹棱沜。”乾隆帝《万泉庄记》记述由于“夫人皆知此为万泉庄,而泉之源又实在此······因命所司建泉宗庙于此地······”。泉宗庙内外二十八处泉眼均有碣石标志。今泉水消失,已成为居民区。

天博官网入口从地名看三山五园地区御稻文化(图5)

  小南庄,位于今海淀街道域内。明代已成村,《宛署杂记》中记为小南村,“县之西北,出西直门一里曰高郎桥,又五里曰篱笆房、曰苇孤村,又二十里曰鞑子营,又十里曰北海店,其旁曰小南村、曰八沟村、曰牛栏庄、曰中务村、曰北务村、曰普安店、曰卧佛寺、曰碧云寺、曰香山寺、曰瓮山寺······”。今已建成居民区,有小区名存留。

  大河庄。位于今海淀街道域内。推测因临近万泉河而得名。至晚在清康熙年间已有地名。《钦定日下旧闻考》载有“畅春园在南海淀大河庄之北”的文字。说明至少在修建畅春园之前大河庄已有地名。清嘉庆年间曾有海淀大河庄万寿无疆幼童吉祥少林打路杂技社火,常参与各种皇家庆典和妙峰山香会。2001年,该地原有胡同被拆除。今为住宅区,有小区名存留。

  稻香园。位于今海淀街道域内。属于仅出现30多年的新地名。曾有元代“丹棱沜”刻石,由此推测应为丹棱沜旧地。有清一代,曾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其间还生长有芦苇、慈姑、莲藕等多种水生植物,一派江南水乡景色。1982年至1987年,在该地兴建新型住宅区,因这些高楼从稻田中拔地而起且小区西侧仍有大面积稻田,小区称稻香园。至90年代末,稻田全部消失。仅有小区名存留。

Copyright © 2014-2025 天博tb体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07085号-1 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地址:山东省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电话:0533-3117258 传真:+0533-6721462

手机:15510539666 联系人:王山